一項新研究顯示,每天進食超過 400 至 500 卡路里的超加工食品,足以增加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份量大致相當於兩個冬甩或半個急凍薄餅。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飲食習慣只是其中一個影響認知健康的因素,但未有證據顯示兩者有確切的因果關係。
認知能力
|共13篇|
常發惡夢,竟是認知障礙症徵兆?
近日有研究證實,持續缺乏睡眠,會對免疫幹細胞產生負面影響,增加患發炎性疾病及心臟疾病的風險。而即使有足夠睡眠,但持續發惡夢,或會是患病的先兆。根據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到中年經常發惡夢的話,往後更有可能患上認知障礙症。
AI 有知覺,會不會是錯覺?
Google 軟件工程師 Blake Lemoine 宣稱公司開發的 AI 聊天機械人 LaMDA 變得有意識,Google 以違反保密政策為由,要 Lemoine 帶薪休假,並回應指,團隊中的倫理學家及技術專家認為證據不支持 Lemoine 的指控。而 AI 如果擁有意識,應否擁有權利也是一道難題。但人類認為 AI 擁有意識會否只是錯覺?
【超能體質】睡得少也能精神奕奕
早睡早起、睡足 8 小時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但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像達文西、戴卓爾夫人,以至杜林普,都聲稱自己晚睡早起,只睡數小時仍能精神奕奕。據英國報章 The Telegraph 報道,此類「睡眠精英」(Elite sleepers)對我們的睡眠方式或會有所啟發,並為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線索。
烏鴉的聰明媲美猩猩
英文俚語以「Birdbrain」形容傻瓜,這是否代表所有雀鳥都很笨?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西方常見的渡鴉(Raven)及其他鴉科(Corvidae)成員一點都不笨,牠們擁有的認知能力,甚至可以媲美紅毛猩猩及黑猩猩。
數碼年代,紙製地圖為何仍然重要?
相信很多人出國旅行,都會依靠 Google Map 之類的電子地圖,前往任何目的地,只要簡單搜尋即有答案,沒有翻遍地圖卻一無所獲的煩惱。但紐約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 Meredith Broussard 指出,雖然紙製地圖確實式微,但不代表電子地圖有絕對優勢,在認知科學研究上,紙製地圖還是有難以取代的優點。
記憶的「騙術」:回憶如何讓你墮進陷阱?
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下,學生的成績好壞,一大部分取決於記憶力。背得愈多愈快,答題愈有把握,成績自然愈好。但直到畢業以後,我們對於「記憶」這回事,卻始終是一知半解。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在其 BBC Future 欄目,以科學角度糾正多個關於記憶的謬誤。
混亂時,右耳總比左耳好?
常責怪人「左耳入,右耳出」無耳性,原來那是有科學實證的至理名言。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當人一下子接收太多資訊,認知超過負荷,大腦一緊張,會更依靠於右耳來處理和保留聲音信息:右耳入,不會左耳出。
加氟食水,是毒還是藥?
現時全港食水都會在處理過程中加入氟化物,雖然官方說法指可「保護牙齒」,但因歷來研究多指出過量氟化物對健康百害難有一利,遭人非議。最新研究更反映,母親在妊娠期間攝取氟化物,可能會降低腹中嬰兒的認知功能,影響遠比兒童直接食用深遠。
也許認錯很難,就難在認知失調怎麼辦?
「千錯萬錯不是我的錯。」死不認錯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基於我們持有兩種衝突的理念、信仰或態度。例如,你一直相信自己為人公正又友善,當你把身處的調查委員會資料提供給被調查的人,讓他自行修改你的文件,這「作弊」之舉便讓你產生認知失調。為了處理這種心理不平衡,你的當下反應並非不是認錯,而是堅持自己沒有隱瞞;被調查的人有權「了解」,總之沒有錯誤。
9 個人生巔峰時刻
人生總有各種巔峰時刻,往往過後回顧才會察覺,無奈經已不復當年,追悔莫及。歷來有不少研究試圖找出各種身心表現的頂峰年齡,固然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但自然科學及統計學仍可提供一個參考:
高能量飲食有害大腦
對於大眾,糖份和脂肪與肥胖同義,被認為是心臟疾病、肝病、糖尿病的元兇,雖然相關研究不無爭議,但高熱量飲食(多糖高脂肪量)不利身體健康,已有公論;近年亦有不少實驗指出,除了促成身材走樣,原來糖與脂肪亦會影響大腦表現,甚或會削弱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不懂找廁紙,是失去甚麼智力?
59 歲,你想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可惜漸漸發覺自己開始語無倫次,搞錯地點,錯去目的地;甚至——在陌生的居所中,連找廁紙的應變能力都沒有,到底你是失去甚麼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