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共15篇|

兒童金魚腦?可能是早期健忘症

在求學階段中,有些同學能過目不忘,有些同學卻過目即忘,總是記不住學過的東西,這些人或不是「無心裝載」,而是可能患上發展性健忘症(Developmental amnesia)。這種病會導致兒童過目即忘,無法記起以往的談話內容或事件,即使事件再難忘,也會瞬間忘記,情況更會持續影響他們的成年生活。

睡前思考如何,睡眠質素也必如何

有時躺在床上想要入睡,思緒卻無法停止,像是思考明天的工作、吃甚麼午餐、懊悔說出不該說的話,或是突然想起旅行證件是否要續期等。墨爾本大學睡眠心理學家 Hailey Meaklim 及蒙納殊大學心理科學學院大腦與精神健康研究所副教授 Melinda Jackson,在學術媒體 The Co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睡前想法確會影響睡眠,睡得好的人及睡不好的人,確會思考不同的事。

Moyashi:後現實時代

在即將來臨的「後現實」時代中,人類連認知的現實也會變得不一樣。相比所有事物都是模擬的「虛擬實境」世界裡,半真半假的「擴張實境」和「混合實境」更容易使人混淆,從而改變對「現實」的定義。人類不再是對同一事物選擇不同的認知理解,而是現實的呈現已經是一種選擇。你看到的是空盪盪的房間,但我透過電子眼鏡看到的是滿人的演唱會會場。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人要到幾歲才真正成年?

法定成人年齡每個地方有所不同,包括香港在內,最多地方選擇 18 歲,而世界上最大成年歲數也不過是 21。近日英國國民保健署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師 Moya Sarner 就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上撰文,指出過往人們可能完全錯誤理解成年概念,人過了法定年齡之後,也不一定擁有成年人的心智。

數據支配人生:21 世紀的量計時代

由我們每日瀏覽的社交媒體,到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都會產生和跟蹤大量個人數據,前者的數據可用於商業推銷,後者則聲稱用於「抗疫」工作。前華威大學校長、權威地理學家 Nigel Thrift 就曾提出「量計」(qualculation)概念,形容數據計算已經支配了我們的思維和 21 世紀的社會發展。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

為何總是不似預期?小心「規劃謬誤」

大至政策,小至功課,設定死線都是合乎情理的事。「大限將至」的壓迫感、逾期的懲罰有助推動工作,有人早早完成、免除憂慮,有人卻臨渴掘井,甚至在限期過後才將事情辦妥。此舉看似比 deadline fighter 更為差勁,但英國廣播公司文章指出,這未必與工作能力有關,而是太有自信地將死線設得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