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長大才能建立個人美感,年紀太小理應不懂看畫。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能為成年人帶來愉悅的畫作,對嬰兒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人的觀賞偏好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一直延續到成年,像受成人喜歡的梵高畫作,也得到幼兒青睞。
視覺
|共18篇|
太挑食?試試碗碟換隻色
食物本身色香味俱全,當然會令人食指大動,但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碗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食物吸引力及味道感覺的強烈程度。研究作者更由此看到有助解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的方法,此類患者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碗碟的色彩或會令他們更願意作出嘗試。
電腦與人類觀看的方式不同,代表甚麼?
當電腦工程師首次嘗試讓電腦「看見」時,還以為電腦觀看的方式與人類一樣。英國約克大學的電腦科學家 John Tsotsos 表明,1960 年代電腦視覺的概念「顯然受到人類視覺特徵所推動」。時至今日,電腦視覺在某些範疇已超越人類,例如進行圖像分類或檢測醫學圖像中的異常,而其視覺數據處理,跟人類觀看的方式更是漸行漸遠。
Moyashi:星際牛仔 —— 比動畫版更卡通的真人版
真人版並沒有超越動畫原版,但也沒有爛得不堪入目。抱著原版標準來期待的話,你注定要失望,但若果以爆谷片的心態打開,卻處處有驚喜。總括而言,Netflix 的「星際牛仔」真人版並不難看,但也並沒有很好看。
夕立:唔夠錢你做唔做?手塚治虫如何應付不可能的預算
唔夠錢你做唔做?日本動畫長期處於「限米煮限飯」的情況,這種成本不足以致人手不足的情況,幾乎在每一套動畫都會出現。「危機孕育天才」的說法,讓我們忽視了天才也要吃飯。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
【*CUPodcast】跨感官心理學:如何在生活中自製快樂?
五感健全之珍貴,在於可以在不同角度感受美好事物。然而,新書「跨感官心理學:解鎖行為背後的知覺密碼,改變他人、提升表現的生活處方箋」告訴我們,各感官並非獨立運作的部門,它們互相混雜,甚至會影響人類的情緒與決策。
林靖風:豪瑟沃斯與傑克.惠滕 —— 剃刀邊緣的藝術
香港豪瑟沃斯為在 2016 年獲頒國家榮譽藝術奬章的美國抽象藝術家傑克.惠滕(Jack Whitten),舉辦首個於亞洲的大型個人展覽,其中包括惠滕在 1960 年代到 2010 年代的繪畫、雕塑及紙本作品。他專注於探索不同物料的可能性,在結構與排列之間,釐清紛繁的視覺語言。
口罩會阻礙兒童發展嗎?
學童即將重新上學,不少家長都擔心,兒童與照顧者或老師長期戴著口罩交流,或會影響其發展,包括說話、語言及社交互動。不過,專家相信兒童適應力強,將會找到溝通方法,而父母及老師可從旁提供幫助。
在你的大腦建立小精靈專區
童年時若著迷於寵物小精靈遊戲,比卡超、噴火龍、奇異種子等一眾小精靈的模樣,便可能深植於大腦的視覺皮層中,一直伴隨成長。
不要以「我不是用圖像思考」來掩飾學不懂了
不少人會以直覺為自己訂立學習風格,例如「覺得」閱讀不是學習或了解事物的最佳方式,寧願聆聽解釋或查看圖表,有些則「覺得」自己不會聽得入耳,寧願閱讀文字。但深信自己是某種學習風格,是否真可令自己在學習上無往而不利?
看圖有聲?你可能也有聯覺
看書看得出味道、摸得到顏色的「聯覺」人,驟聽稀奇怪異,早期更曾是英雄劇和科幻小說題材,但原來聯覺人比我們以為的常見得多,例如平日我們所說的「看圖有聲」就是聯覺的一種,而且最新研究更發現每 5 個人就有 1 人有這種通感情況。
商業秘密:味道的幻覺
飲食是僅次於性的多元感知體驗。曾有科學研究聲稱味覺是由位於鼻腔的嗅覺感受體主宰,而味蕾的功能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因此,感冒或呼吸道塞住的時候,味覺會大打折扣。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 Charles Spence 進一步認為,至少一半的飲食體驗,是由視覺、聽覺、觸覺所帶動。他的研究,更將此一理論提升到神經科學的層次。
何以總是「眼大睇過龍」?
早年「機舖」流行一種遊戲,讓人在限時內從兩幅圖中找不同,而高潮所在是揭曉答案那刻 —— 拼了命也找不到的差異,原來就在顯而易見的地方,才驚覺自己何其粗心大意。不過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眼大睇過龍」看來是天生注定,即使你再刻意集中精神,仍有可能忽略近在眼前的人事物。
眼睛何以成為靈魂之窗?
眼神可以溫柔,可以暴烈,可以調情,可以「飛出小刀子……表達出充分的鄙夷與憤怒」。美國文學家愛默生對眼睛情有獨鍾,獻盡溢美之辭:「眼睛……會說一切語言。」「當眼神說一件,舌頭說另一件,老練的人會倚賴前一種語言。」詩家之言或者並無誇大,歷來有不少研究睛指出眼神交流之於人類的重要,早自孩提時期,嬰兒便懂得觀人眉目,察其心意,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所言非虛。
性格決定視覺? 思想開明者視覺異於常人
不少人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以為人世間性格有好壞之分,好性格者事事順景,能實現「美好人生」;壞性格者則惹人討厭,招致失敗。此說或因人而異,然而,根據最新研究,性格確實對人生有重大影響:思想較開明者會以異於常人的視覺感知現實——不只在哲學上,更在生理上——看到不同的世界。
視覺即錯覺
兩年前,第一世界為一條裙的顏色爭持不下,最後由科學家出面調停:若說白金裙由大腦自動補光而來,其實藍黑裙也一樣,來自腦部一連串對電波的解讀與重構,最後配對出相應的顏色。換言之,所謂現實是一種大腦重構過的現象,視覺只是一種錯覺。美國腦神經科學家 David Eagleman 說法更進一步:所謂現實,就在大腦之內。
色覺的極限
人看得到多少種顏色?為甚麼說黑色不是一種顏色?人眼視力是否局限於可見光?紫外線如何影響藝術史?擁有 X 光視能有無好處?科學憑甚麼認證女人對顏色比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