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

|共33篇|

【展覽】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 飽覽逾 200 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展

近日,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展覽,有超過 200 位香港藝術學院校友及藝術家參與,展出逾 300 件藝術作品。當中包括繪畫、雕塑、陶瓷、裝置藝術、攝影及錄像等多元化媒介,目不暇給。不只可讓觀者一次過盡覽多位本地藝術家的創作,亦可欣賞本地藝術教育下孕育的成果。

古希臘男為何總是裸?

古代奧運會曾規定裸身比賽,以向眾神之王宙斯致敬;裸露遍及古希臘藝術品中的不同場景,全裸作賽的運動員、一絲不掛作戰的勇士,連工匠也被描繪成裸體工作,甚至讓現代人歸納出「英雄裸體」這個概念。如此難免令人猜想,到底古希臘是否裸體社會,或至少男性都會裸露?

視覺藝術作為方法 —— 記白雙全導賞「藝術有匙」展覽暨業界交流會

來到「藝術有匙:開啟 SEN 孩子的感官宇宙」展覽,場景熱鬧。浩大的陶泥島嶼立在展場中央,無數小孩在各處即場創作。有的在專注搓泥團,有的拿著展場提供的彩色膠紙往地下貼。一切自由隨興,又依然配合展覽方向。數小時後,計劃藝術顧問白雙全的「勁拖時間導賞團」完結後,再回望展場,各個角落又新增了一些作品。這是一個面貌持續改變,作品在持續形成的互動式展覽。

韓國新中產:買樓太艱難,買畫更好賺

過去韓國的藝術收藏家,多是 60 歲以上長者。但隨著買樓更難、炒股高危,年青人陸續加入投資藝術品。拍賣行 K-Auction 去年逾半成功競投者皆為 40 多歲或以下,文化、體育和旅遊部轄下組織、韓國藝術管理服務更指,年青買家湧入,令去年藝術市場增長近 3 倍,估計約值 9,200 億韓元。

梵高生前真的只賣出過一幅畫?

畢加索、達利、梵高皆是舉世知名的畫家,惟梵高在世大多時都默默無聞,比起前兩者或多一分慘淡。不過,研究梵高的藝術專家 Martin Bailey 撰文指,雖然梵高總是無法售出自己的藝術品,但他不得藝術機構青睞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在其生命最後幾年,至少在前衛派中,已開始獲得認可。

狂熱漸退,重新思考 NFT 的價值

有人會用 17 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類比現時的 NFT 熱潮,認為遲早爆破。當然,前者是物理形式、無法永久保存的鮮花,後者是虛擬、非同質的產品,兩者未必可以直接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在大起大落瞬息萬變的 NFT 市場,花錢買了產品也不能確保日後可以獲利。「華盛頓郵報」指,近幾個月不少 NFT 收藏家已因數碼資產價值成疑,蒙受損失。

Moyashi:藝術的藝術的藝術

於是乎,除了藝術本身,破壞行為也可以成為後設藝術,而對這一切的思考參與也可以是藝術。破碎的「得得 B」本來是可以賣得比原本更貴,但可惜已經被清理掉。不過事件照片中,前景裡看不清表情的小童、背景中母親與店員的身體語言、以及中間被注視的碎片,構圖竟然充滿層次和深度,配合背後的時事討論,難道這不是另一件更有價值的藝術品嗎?

物質生態學:要腐朽的雕塑

在美術館中展出的雕塑,通常由堅固材料製作而成,適合永久保存,以顯藝術品的雋永。美國-以色列設計師兼建築師 Neri Oxman 卻反其道而行,在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中展示兩個一模一樣,並會自行分解的雕塑,其中一個會讓它腐朽,回歸自然;另一個則會加以保養,讓參觀者看到兩者的變化。

赫金蒙娜麗莎:藝術複製品的價值

名畫蒙娜麗莎是無價瑰寶,那名畫複製品又值多少?本月 11 至 18 日,一幅 17 世紀的蒙娜麗莎複製品「赫金蒙娜麗莎」(Hekking Mona Lisa),將在佳士得網上拍賣,估計售價可達 20 至 30 萬歐元。英國諾定咸大學藝術史副教授 Gabriele Neher 就在 The Conversation 網站撰文,解釋「赫金蒙娜麗莎」價值何在。

【展覽】一場古今對話 當代陶藝與鄧凝姿的那地方

一個展場,同期展出兩類作品,呈現當今藝術家的無限創意,是一新美術館的近期新猷。館內同場舉辦「那地方:鄧凝姿采風」及「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兩個展覽,鄧凝姿並非以宣紙、水墨作畫,作品卻有中國傳統山水畫之美;「那時代」則由香港當代陶藝協會 26 位會員,以一件中國古物為創作靈感,合共帶來 38 組嶄新的當代作品。

打印大衛像,還原了甚麼?

在 3D 打印技術愈趨成熟,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通才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的雕刻名作「大衛像」,在 500 多年以後出現「雙胞胎」。這個高達 5.2 米的複製品,以樹脂打印而成,大理石原件所有特徵都得以保留,最大差異只在於重量,打印版連底座重 550 千克,比原來雕像輕 10 倍。只是,若能利用科技複製出仿真度高的大衛像,這件著名藝術品能否仍保有其獨特價值?

NFT 熱潮,藝術市場出現鬥快標記遊戲?

在 Copy and Paste 的網絡世界,人們能輕易獲取一幅網上發佈的數碼作品或照片,複製或下載,便可以生成無數一式一樣的畫像。通過區塊鏈技術,則能賦予 NFT(Non Fungible Tokens,不可代替代幣)加密數碼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標記,確保其稀缺的特質。不過迎接 NFT 熱潮的同時,藝術家們也許要開始擔心有沒有人會搶先取用自己的心血,轉化為 NFT 作品牟利。

被偷走的 20 年:淪為毒販交易工具的畢加索名畫

1938 年,著名畫家畢加索以其繆斯戀人為模特兒,畫下其中一幅「朵拉瑪爾的肖像」。據指,該畫作一直掛在畢加索本人的住所,直到他在 1973 年去世。1999 年,沙特億萬富豪的遊艇於維修期間,船上收藏的這一幅「朵拉瑪爾的肖像」不翼而飛。近日,失蹤近 20 年的「朵拉瑪爾的肖像」終於重回人間。耐人尋味的是,這幅名畫可能染指了無數黑市交易,轉手往來無數遍,並一直與毒品、槍械為伴。

游離聖俗之間:文藝復興裸體畫是神聖,抑或色情?

文藝復興使西方藝術史改弦易轍,透過考掘羅馬和希臘的古典藝術,藝術家重新學習欣賞完美身軀,能否逼真描繪出健美體格,成為衡量藝術造詣高低的基準,但這股潮流卻遇過教會阻力,有教堂聖人畫像被斥挑起信眾性慾而禁止展出。

伍常:拍賣行如何 against the odds?

美國著名藝術收藏家 Jarl Mohn 就曾經在最近的一個媒體訪問中說過一句不能再對的話:「所有出錢買藝術品的人都是英雄!」所以儘管今年全球經濟前景不甚明朗,當看見 1 月在台北藝術市場的買氣還是看似不錯的時候,不少行家都大概有一種「鬆一口氣」的感覺,可能還得要提到佳士得拍賣行。在 2 月 7 日,佳士得就公佈了 2018 年的全年拍賣成績和報告,當中有不少數據和趨勢,或許值得喜歡經濟數據分折的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