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

|共21篇|

林靖風:de Sarthe 與駐上海藝術家王欣 ── 作者仍在

駐上海藝術家王欣於德薩畫廊(de Sarthe)舉辦第三次的個人展覽「在成為的流動之中 —— 來自一位虛擬的人工智能藝術家的覺醒藝術日誌」,她運用了編程構築了一位人工智能藝術家,來創作一系列沉浸式的多媒體作品,從而探討科技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

【展覽】別樣的作品展 ARTube 藝術超市

藝術超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概念?藝術團體 ARTube 首次主辦藝術超市,由藝術家許開嬌及黃家銓聯手策劃,聯合 30 多位本地藝術家及創作單位,把展場構建成超級市場的場景,以玩味的方式展示多個不同風格的作品,當中包括畫作、藝術玩具、雕塑品、潮物等,由藝術品到由藝術創作轉化成的小商品,參觀者可因應自己的喜好,把藝術品帶回家欣賞及收藏。

元宇宙激發創意,還是限制藝術的可能?

如今跨國科技企業都競相建立「元宇宙」(Metaverse),經常標榜這是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空間,藝術家可利用其創造沉浸式藝術體驗。但不少藝評人對此有保留,認為沉浸式體驗容易使藝術淪為純感官享受,也扼殺觀者思考批判的空間;有意見則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被企業視野局限,在元宇宙時代有自身的創新使命。

【展覽】走進 August Vilella 的靈魂之窗 —— 秋天的童話

秋意漸濃,不一定要走到戶外尋找芒草的景象,在室內也可感受秋天的氣息。西班牙藝術家 August Vilella 以其標誌性⼤眼睛⾓⾊創作最新作品,其展覽「秋天的童話」在這秋日舉辦,而這亦是他在⾹港的⾸次個展。畫中角色以深邃的⽬光,引導觀眾思索角色的故事之餘,更是令大眾引發聯想及反思自我的一道門。

是垃圾?還是藝術品?「詩意遺產」探索物的價值

哪些是廢棄之物、哪些應該被視作文化「遺產」來活化,甚至成為藝術品?誰擁有話語權為各種事物定義?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詩意遺產」,展出 6 組由來自香港及海外地區的藝術家或藝術組合的作品,參展作品揭出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議題。如策展人譚學能所言,他們「均以歷史文化遺產的視點去處理當代問題的多元手法,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見解…… 展覽藉著作品多樣化的藝術實踐,試圖剖析一個問題:在決定哪些傳統遺產應原封保留,哪些需要重新被想像和重塑這事情上,個人有多大的掌控和自主權?」

是蔬果?還是…… 日本畫壇新星西雄大的非常構想

以蔬果之姿為基礎,可引發怎樣的聯想?日本 90 後畫壇新星西雄大(Yudai Nishi)受美國動漫、街頭藝術及塗鴉滋養,加上其創作力,糅合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引領觀眾跳出框框,引發各種想像。「將人的視野吞噬、能夠令人醉倒其中」是他作畫的基本條件,那麼其香港首個展覽「FRESH!」,又會帶來怎樣的體驗?

重塑當代藝術啟程點 「多元視野」了解 80 年代香港藝術

「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由策展人方敏兒及香港藝術館聯合策展,經過兩年與藝術家訪談、研究及整理後,展出 7 組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作品;並重塑當年一些重要的展品及藝術空間,配合書籍、海報、剪報等資料,使遊人在閱覽之餘,亦可感受 8、90 年代香港當代藝術的力量。

藝術館「不是時裝店!」 藝術品與玩味設置呈現古今衣飾變化

當中,「不是時裝店!」可說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藝術展覽。藝術館化身成「時裝店」,由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的四大館藏中,選取與衣飾鞋履相關的 76 組傳統及當代藝術作品,更另設「試身室」,讓參觀者以不一樣的視角欣賞藝術品外,也可了解及反思古今的審美標準。

以寫生凝住城市景貌 —— 畫家趙綺婷的「回憶圖書館」及「記憶若有限期」

有人選擇以攝影留住最美一刻,記錄風景、人和事;藝術家趙綺婷(Elaine)則選擇以水彩寫生的方式,描繪城市當下的面貌,凝住那瞬間的溫度。「回憶圖書館」及「記憶若有限期」展覽於 JPS 畫廊舉行,前者是她過往⼀年的社區紀錄和寫⽣⽔彩作品,後者則為其寫生作品的延伸,以壓克⼒為媒介的平⾯作品及⾸個雕塑創作。

【展覽】一場古今對話 當代陶藝與鄧凝姿的那地方

一個展場,同期展出兩類作品,呈現當今藝術家的無限創意,是一新美術館的近期新猷。館內同場舉辦「那地方:鄧凝姿采風」及「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兩個展覽,鄧凝姿並非以宣紙、水墨作畫,作品卻有中國傳統山水畫之美;「那時代」則由香港當代陶藝協會 26 位會員,以一件中國古物為創作靈感,合共帶來 38 組嶄新的當代作品。

【展覽】Thinking through Making —— 黃影嫦的陶藝之道

陶瓷於窯內高溫燒製而成形,既然原材料為泥,最後展現的藝術形態又豈止於杯、碟、甚至青花瓷呢?陶藝家 Ying Wong(黃影嫦)把自己的意識延伸,因應每種泥的「個性」,以順應自然的理念及當刻的思緒,讓情感流露並創作。作品反映其所思所感,與展覽之名 Thinking through Making 互相呼應。這個假日,何不前往物器堂感受其思想的流動?

藝術家們的密碼 ——「不可告人的話」

藝術家敏銳地觀看世界,並將其理解的事物與情感的堆疊融入作品之中。這次於藝穗會陳麗玲畫廊舉行的展覽,名為「不可告人的話」,當中展示了 13 位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蛙王、廖智恆、李紹忠、曾鎧婷、劉學成等。經過社會運動與病毒洗禮後,他們的創作會是如何?

方俊傑:消失的情人節 ——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現在是政府全力配合,為了藝術創作不怕不方便,反而大開綠燈,才成就到一段討到觀眾歡心同時言之有物的佳作。台灣電影像踏著南韓電影的成功方程式,在當權者的遠見和支持下,把商業與藝術平衡得愈來愈好,繼續發展下去,相信總會發展成一門可自給自足的工業,兼且成為代表台灣向外國推銷的形象工程。

伍常:三權分立與公義

作品令我們不得不反思:當社會的「發展」去到一個地步,連一般收銀都不想收到一毫子的時候,是否真的代表著它已完全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呢?還是我們可藉著眾人的力量,把看似已被人忘掉,甚或唾棄的一些來自舊社會(前殖民地)的舊東西(英女皇頭像一毫子),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重新包裝呈現於觀眾眼前,從而創造新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