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地球變暖,旱災、洪水等天災席捲各地,加上氣候極端化,農作物無法跟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糧食收成岌岌可危。薯仔原產地秘魯與國際馬鈴薯中心(CIP),正積極研究並開發生命力超強的薯仔。原來看似平凡,外貌與味道麻麻的薯仔,其實是適應力極強,且能夠預防糧食危機的救星?
薯仔
|共2篇|
歧視薯仔:18 世紀法國糧食小史
在法國,直到 18 世紀中期依然甚少人會種馬鈴薯(俗稱薯仔)。當時,多數人覺得馬鈴薯是下等人的食物,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或畜生才吃。沒有人熟知種植的方法,甚至有傳言說馬鈴薯能散播疾病,令周圍農作物枯死;又說種過馬鈴薯的泥土,不能再出產其他農作物。1756 年,7 年戰爭期間,藥劑師 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在遭敵軍俘虜時,幸有馬鈴薯充饑而生還,回到法國後,他就詳細研究這種植物,為馬鈴薯釐清坊間種種傳言。今天,在法國菜單上或會看到 Parmentier 這個字。有馬鈴薯的法國菜餚,不一定有 Parmentier,但以 Parmentier 來命名的菜餚,必有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