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週的地震後,冰島西南部雷克雅內斯半島(Reykjanes Peninsula)週一晚火山爆發,呈橙色和鮮黃色的熔岩噴向夜空,冒出濃煙,當局疏散附近格林達維克鎮居民。火山爆發在冰島很常見,專家認為這次事件不太影響旅遊和航班運作,但氣體污染恐會飄到首都。
航空
|共47篇|
用糖和廢棄脂肪作飛機燃料是否可行?
近日一艘從倫敦飛往紐約的維珍航空波音 787 客機,被英國保守黨議員形容為「英國航空的重要成就」。它並非採用化石燃料,而是由植物產生的糖和廢棄脂肪推動,為全球首架使用 100% 生物燃料跨越大西洋的商務客機。
新加坡機場明年免護照入境,預告未來旅行模式?
香港喜歡跟新加坡比較,新加坡明年又將領先香港一步,為全球頭幾個完全不用護照過境的機場。從 2024 年初開始,新加坡樟宜機場將啟用自動邊境檢查站,旅客僅靠生物識別數據即可過關。究竟這項智能機場的自動流程,是否預告實體護照將會消失?這種收集生物識別數據的世界冠軍,又是否存在甚麼安全隱患?
航空公司如何演變成如同金融機構?
上月,美國達美航空宣佈更改「飛凡里程常客計劃」,將原本結合消費金額與飛行里數的計分方法,改為只計算消費金額,並提高入會與獎賞門檻;換言之,由鼓勵「多飛行」轉為「多消費」。美國范德堡大學法學院教授 Ganesh Sitaraman 在「大西洋」雜誌撰文,批評這類飛行常客計劃反映了美國航空業的腐敗,將矛頭指向監管。
林喜兒:Hijack 空中劫難 —— 客機題材新嘗試
關於機場、客機的題材屢見不鮮,Apple TV+ 的 Hijack 會否開創新的類型?
未著陸,先開始適應時差
旅客當然希望盡早適應時差,澳洲航空(Qantas)推出「日出計劃」,將於 2025 年開拓從悉尼直飛往紐約和倫敦、飛行時間約 20 小時的直航航線,公司正研究如何協助乘客,在航班上減輕抵達目的地後的時差反應。
香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際航空中心?
香港曾經是市民引以為傲的國際航空中心,擁有世界一級的機場和專業機組人員,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國泰航空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品牌。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王迪安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Hong Kong Takes Flight,講述香港國際航空中心的地位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
747 退役之後:報廢飛機去哪兒?
波音 747 機型停產後,我們不難想像沒有珍寶客機的未來,但你可有想過退役珍寶客機,將會面對甚麼命運?飛機被肢解拆件後,哪些部件在二手市場最值錢?
時代落幕:波音 747 如何見證亞太經濟起飛?
波音 747 作為民航史最重要機種,前日正式宣佈停產,象徵舊時代的落幕。珍寶客機自 1967 年投產,遇上 70 年代「亞洲四小龍」誕生,見證區內經濟急速增長,令亞太區輾轉成為 747 最主要舞台。
「一帶一路」新機場空難,尼泊爾航空業有安全隱患?
尼泊爾雪人航空 ATR 72-500 型客機,前日在「一帶一路」計劃援建的新機場附近墜毀,機上 72 人全部罹難。事實上,尼泊爾航空安全向來為人詬病,30 年間錄得超過 27 宗空難,有專家指高海拔地形與天氣是致命隱患,印度傳媒亦批評,航空業監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問題成因。
單機師制度,能安心出行嗎?
疫後的航空交通,或跟我們預期的更不一樣。英國、德國、紐西蘭等地的航空公司及監管機構正積極推動,把現行的雙機師編制改為單機師掌控,藉以削減成本及緩解人手短缺壓力。40 多國已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協助實現此事,歐洲航空安全局亦與飛機製造商研究同類安排,認為有望在 2027 年開始。但在這之前,眾多安全疑慮仍有待消除。
夏海安:外國的戰機特別型?(下)
一如上篇提到,天上有表演之外,地面上的展覽陣容不可小覷。每架戰機旁都有軍人在旁與觀眾互動、介紹身旁的「戰友」,雖然戰鬥機如 F-16 等是眼看手勿動,但加軍和美軍的 C17 和 C130 運輸機則打開倉門、駕駛倉,讓觀眾走進飛機內部參觀,甚至可以進入駕駛倉坐下打卡,一嘗當機師的心願。
夏海安:外國的戰機特別型?(上)
加拿大進入秋季,日短夜長。安大略省的城市在清晨與深夜時份,有些日子的氣溫偶爾會跌至零度或以下,大型戶外活動自然不及夏天的精彩。夏季尾聲其中一個重頭節目有 Air Show。
赫爾辛基的新客運大樓,要與普京鬥長命?
香港能否恢復航空樞紐地位,近月經常引起熱議,芬蘭赫爾辛基亦受類似問題困擾。赫爾辛基曾經是歐亞航空樞紐,香港飛往赫爾辛基只要 9 個多小時,是轉機往歐洲各地的捷徑。奈何俄羅斯年初封閉領空,令亞洲飛往赫爾辛基需要超過 13 小時,燃料消耗量增 40%,芬蘭航空頓失競爭優勢,新落成的客運大樓門可羅雀。
「不方便」更好賣?樂桃航空用扭蛋機票創造驚喜商機
京都先端科學大學機電工程系教授川上浩司指出,人類所有的科技與發明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加方便,但一昧追求方便的好處,卻讓我們徹底忽略了「不便」的附加價值。
Google 新公式,所計飛行碳排放縮水?
Google 早前更改了計算飛行航線碳排放的方法,令航程的碳排放大減近半,惹起爭議。
第二個太空時代,飛機航班延誤愈來愈多?
飛機航班延誤,通常是由惡劣天氣,機件故障或停機坪上的交通問題引起。但隨著商業航天工業興起,如今還多了一個新理由:火箭發射。
少了飛機升降,鳥撞反更頻繁?
鳥擊事故過往偶有所聞,譬如 2009 年薩利機長駕駛的全美航空客機,便因撞到雁群令引擎雙雙故障,最終迫降哈德遜河方能倖存。各地機場及機師因而訓練十足,能避免意外發生。但近月從歐美到印度,鳥擊報告同見增多,航空專家以至動物學家分析,此事與疫症不無關係,風險更顯著提升。
無客都要飛?歐洲的幽靈航班現象
疫情大流行至今,歐洲航班數量雖然回升,但直至 1 月 12 日航班量仍只有 2019 年同期的 63%。歐盟法規規定,航班承運方必須維持 8 成固定航班運營,才能保留相關機場的航權。為保航權,即使機上乘客極少甚至根本沒有載客,航空公司仍安排航班出發。面對浪費資金成本、造成不必要碳排放的批評,歐盟正面臨壓力,要取消固定航班的規定,避免航空公司一直開出「幽靈航班」以保留航權的怪現象。
【CUP 特約專訪】ZeroAvia 副總裁:零排放氫燃料飛機將成未來主流
ZeroAvia 的副總裁 Sergey Kiselev 一身輕鬆打扮,站在印有公司標誌的小型飛機前,將企業目標娓娓道來:「我們致力推動零碳排放,希望在未來可以氫燃料取代現有的燃油,成為飛機引擎的主要燃料。這在兩年前還是無人能夠預想得到的,但我相信零排放的氫燃料在未來將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