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

|共11篇|

Moyashi:欺凌是確保自己不被欺凌的最佳手段

在大多的欺凌事件被揭發後,大眾經常都無法理解,受害人不一定是個討厭鬼,反而本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為甚麼會被欺凌?加害者明明沒有實質好處,竟然會如此心狠手辣。事實不是受害者有甚麼特別,也不一定犯下甚麼天大的過錯,而是因為群體為了維持自己的向心力,急於找一個倒楣鬼。

動物如何投票解決分歧?

在日常生活中,大至決定一國之首,小至去哪裡吃午餐,我們都習慣用投票來解決分歧。原來在大自然當中,並非只有人類才懂得以文明的方式,尊重多數人的決定。「紐約時報」便整理出數種會利用投票表達意向的動物,其中的方式更是耳目一新,例如:打噴嚏。

一個世紀前,社會學泰斗對當今世界的預告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全球正經歷重大社會及政治動盪,自由民主體制受威權主義和極端主義挑戰,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備受動搖的社會規範,使我們活在焦慮當中。101 年前離世的法國社會學泰斗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為社會學的開山祖師之一,原來早於一個世紀前預見今天的亂象,並且為現代世界的病症開出藥方。

風靡數十年的日本搖滾族 Style

2009 年,著名攝影師 Denny Renshaw 在東京一個公園散步時,遇上了一群作特別打扮的人。「他們的外貌是如此引人注目,飛機頭及獨立特行的衣著,看來極為招搖,如此的態度及風格,帶有危險氣息。」誇張髮型、皮褸、帶有危險的魅力 —— 這是他對日本搖滾族的第一感覺。

無法削弱的種族主義

白人至上主義沖擊美國,尤以維州夏洛茨維爾鎮最為激烈。參與者手持火炬,高喊種族歧視口號,更引發汽車撞向人群事件,導致 1 死 19 傷。民眾難以置信,踏入廿一世紀,在這民主、開明和自由的美國社會,竟還有如斯野蠻暴戾行為。心理學、社會學及神經內科的研究人員則試圖從近代衝突,追溯種族主義的根源、激發暴力的原因,以及近年愈趨活躍的背景。

YOLO:解放南韓獨身年輕人的緊箍咒

南韓又名「地獄朝鮮」,除了就業難生活難置業難等普世問題外,真正讓南韓年輕人抬不起頭來的,還有南韓極其嚴重的面子文化。囿於世俗眼光令他們互相攀比顏值、職業、收入、住屋、座駕、穿著,追逐著大眾共同建立的單一價值,充門面,裝合群。不過近年在南韓年輕人之間就興起一種個人主義,教他們放下社會包袱,好好「活一次」。

個人至上的社會,「大眾群體」是甚麼?

「從前,人們生為群體的一部分,然後從中尋找個人的位置。現在,人們生為個人,然後再尋找所屬的群體。」The Big Sort: Why the Clustering of Like-Minded America Is Tearing Us Apart 一書的作者 Bill Bishop 如此形容這種改變。換言之,如果群體在以前是一幅畫,現在群體就是拼圖,淪為許多個個人的堆疊。勃發的個人主義令我們更專注於個人發展、更熱衷於對事物的追求。然而,這些優點能否讓我們安心接納「群體」的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