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除聚焦在尊尼特普與前妻的恩怨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探討了網絡 KOL 在這宗誹謗案的角色。
網民
|共10篇|
Moyashi:我要看見血流成河
戰爭成為了老是經常出現的預言,緊急狀態也就成為了生活。因為危機的根源永遠都在外部,使你很難透過內部的手段改變社會。日子累積下來,為了應對外部的永恆危機,許多本來不合理的事情,更加慢慢地變得合理。
【俄烏離婚論】印尼網民為何撐普京?
有香港資深傳媒人月前以離婚夫婦比喻俄烏關係,指控烏克蘭「勾搭」歐美,以此欺負「前夫」俄羅斯。這些源自微博的荒唐比喻,輾轉也流傳到印尼,意外引起大批印尼網民共鳴。有專家分析,背後與印尼保守派反美傾向,以及俄羅斯長期在印尼宣傳滲透有關。
實名制不如所想,匿名的網絡交流才算理想?
有意見認為,網絡匿名敗壞社會風氣,使人的言行變得不負責任,但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理論講師 Alfred Moore 研究發現,特定條件下的匿名制,反倒為網上討論區帶來最高質素討論,最接近以事論事的理想。
陶傑:何謂「網絡仇恨言論」?
網絡的仇恨言論,應該管制,不是新鮮話題。問題在於如何定義「仇恨言論」,以及防止「獨狼式恐襲」?
【以毒攻毒】學做假新聞,能止假新聞?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在美國政府支持下,日前推出免費網上遊戲 Harmony Square,讓玩家學做假新聞,目的卻是提高網民對假資訊的敏感度。研究初步發現,只要玩一次遊戲,足以減少對假新聞的信賴。
鄭立:從「還願」看防火長城的數碼文字獄
讓創作者人人自危的世界,是由硬性擋住你的防火長城與審查,隨機爆發的炎上文字獄,以及接受這兩者去勸受害者讓步的鄉愿者組成的。真的能分開經濟政治的人,本來就能超脫立場地欣賞別人的東西。但只是少數人如此,熱衷於製造文字獄的人恐怕是更多。說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就要明白分開兩者需要的修養,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唐明:網絡語解放情感表達力
如果和這位評論員有同感,就不難明白今天中文網絡流行語的「火星化」 ,網民自創的強烈情緒表達譬如「表演一個原地爆炸」,「光速升天」,「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獻出我的膝蓋」,「尖叫爆哭」,或者在前面在加上「旋轉/跳躍/窒息」之類的前綴,或者乾脆回歸最原始的「啊啊啊啊啊啊」(字數無限)。
Moyashi:村民點諗
日文有一個字叫「炎上」,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字可以翻譯成「熱議」,甚至翻成「網民熱議」,因為其大抵隨著千禧年代網絡文化興起而出現,指稱對像一般都是網絡空間。「炎上」的特別之處,是會對社會甚至公司機構決定產生影響。
留言心理學:不留言的網民才是沉默大多數
「識睇一定睇留言」,一語道盡網絡文化下留言之於文章本體的重要性。好的留言可糾錯、可突破盲點,點石為金,為文章賦予新意義。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媒編輯 Suzanne LaBarre 就深有體會:「有時單單一個留言就足以歪樓,影響讀者對整件事的觀感。」部分受夠撩事鬥非的留言困擾的媒體如「Popular Science」甚至一舉砍掉網站留言功能一了百了,犧牲網民理性討論的機會。究竟,是甚麼令網上留言開始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