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購物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鏡頭前的直播主,如李佳琦(Austin Li)等網紅只靠一次直播,就能賣出逾 10 億美元的商品。而網紅拿到的佣金多寡,取決於直播平台、追隨者數量以及銷售成績。同樣的模式套用到歐洲,卻是橘逾淮為枳。
網上購物
|共11篇|
TikTok 橫掃亞洲,卻在英國慘遭滑鐵盧?
「直播帶貨」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社交媒體押注其將成為購物的未來。麥肯錫估計,今年中國直播購物銷售額上看 4,230 億美元。然而,把這種購物模式帶入歐洲,狀況卻遠不如預期。
為何這家店會放棄送貨,改為自取?
安坐家中即可購物已成日常,但日本工作服品牌 WORKMAN(ワークマン)卻選擇逐步取消送貨服務,轉而要求客人到店自取,以省下包裝及運輸產品所需的成本。「日經亞洲評論」近日有專文解釋,在顧客已慣於無需到店的年代,WORKMAN 有甚麼方法令他們回到實體店。
網購奇譚:喉糖沒貨,給你換成快速檢測套裝
全港菜價飆升,不少人改買外國蔬果。惟全球供應鏈混亂,英美超市亦見空架。部分網購用家更是困擾,非但訂的東西缺貨,還收到「無厘頭」的替代品,像是甜椒換成玫瑰、芝士通粉變了探熱針、喉糖改為快速檢測套裝,往往得物無所用。這類資源錯配或是人為,亦可能是演算法之過。
語音指令,印度網購的新出路?
在人口多達 13 億的印度,有 22 種官方認可語言,加上數以百計的方言,日常溝通已甚困難。有調查發現,雖然印度網民數量急增,但 6 成人基於語言障礙,包括難以用英語鍵盤輸入本地語言,因而未有網購。於是,支援多種本土語言的電子商務平台 Niki,在當地應運而生。
疫後,還會在實體店購物?
疫情之下百業蕭條,但當人們困在家中,多以網購方式消費,反而推動了創新技術,為零售業帶來新商機。有專家指出,從沃爾瑪(Walmart)的自動駕駛送貨車,到時裝品牌 American Eagles 的網店,本需數年才能達到的發展,在 9 個月內便告完成。
【圖解】全球支付習慣走勢
隨著不同支付方式發展,全球交易模式亦正在改變。根據凱捷(Capgemini)World Payments Report 2020,全球非現金交易量正在迅速增長。
購物者的定心丸 —— 分期付款
早買早享受,但口袋銀根短缺,是否只能使用信用卡?最近,美國年輕消費者開始選擇分期支付平台,無論消費金額多少,均可直接綁定現金扣帳卡逐期免息還款。在疫情不明朗下,消費者花錢愈趨謹慎,「Buy-now, pay-later」有助減輕其購物時即時付款的壓力,令他們更樂於消費。
【雙十一】當網購不可或缺,減省包裝才是環保王道
從中國的雙 11 到西方的 Black Friday 和 Cyber Monday,全球網購平台割價傾銷,買家開心賣家更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長途運輸及包裝廢物,令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再受重擊。今年加上疫症大流行,預計線上搶購將更熱烈。在消費和環保之間,電商龍頭亞馬遜及多間新創公司分別作出嘗試,企圖取得平衡。
疫症之下,實體書還能怎樣賣?
武漢肺炎持續肆虐之下,各地書展都延期或取消,不少書商轉而推出「網上書展」賣書。但若人人網購書本,小型書店又該如何在「疫」境下掙扎求存?在美國,初創公司 Bookshop 為獨立書店提供網上銷售平台,目標是削減亞馬遜(Amazon)在圖書銷售上的巨大市場佔有率,並將其轉移至長期艱苦經營的實體書店。
有病仍要上班的亞馬遜員工
美國數以百萬計的人為避武漢肺炎,安坐家中上網訂購藥物雜貨,消息指龍頭網絡零售商亞馬遜(Amazon)這段時期的雜貨訂單量,比平日高出 50 倍。不過,公司是電子商務企業,但仍依賴工人繼續工作,貨物倉庫本身就是群聚之地,加上要收發不同地方的貨品,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不低。近日「紐約時報」訪問 30 多名倉庫工人、現任及前公司員工了解情況,發現亞馬遜的措施似乎跟不上變化,不少員工生病仍堅持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