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立陶宛及波蘭首次試行視像大門(Portal),兩地人透過街頭的數碼裝置,可實時看到彼此。近日計劃更推廣到英國,布里斯托一個產品設計學生團隊,就設計出無休止實時視像會議裝置,贏得當地視像大門設計比賽。
立陶宛
|共13篇|
擺脫俄羅斯,立陶宛朝能源獨立邁進
「波蘭 – 立陶宛天然氣管道」(GIPL)日前開通,這代表聯同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從此連接到歐洲大陸的能源系統及管道網絡。「德國之聲」分析,對波蘭而言,鑑於上月突被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新管道堪比及時雨。但從波海三國看來,這只是她們擺脫俄國制肘、朝能源獨立邁進的重要一步。
【烏克蘭戰爭】波羅的海三國的警鐘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後,波羅的海三國發出聯合聲明,呼籲把俄國排除在國際銀行交易系統 SWIFT 之外,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作必要支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此舉,固然是怕成為普京的下個出兵目標,以成就其光復蘇聯之大業;老一輩經歷過大規模驅逐和壓迫,更是心存戒備。但歸根究底,仍離不開「道義」兩字。
立陶宛人的 7 年抗俄鍵盤戰
全球密切關注俄羅斯會否入侵烏克蘭,引發大戰。但毗鄰的立陶宛人明白,當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已對歐洲宣戰,只是往後轉攻網絡,以源源不絕的假新聞及宣傳「轟炸」。作為首個獨立的前蘇聯國,立陶宛同受威脅,當地幾名義工就自組鍵盤小隊,對抗龐大的俄國網軍,為捍衛自由而戰鬥 7 年。
立陶宛為何親台抗中?
中國上月宣布,與立陶宛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級,抗議立陶宛准許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一星期後,立陶宛國會議員組團訪台,其友台小組主席 Matas Maldeikis 更稱,「近一年內,立陶宛和台灣間的合作關係及相互了解邁進一大步。」中國官媒社評稱呼的「蕞爾小國」,為何不懼中國壓力,頻頻與台灣親善交流?
推倒蘇聯的首塊骨牌:立陶宛獨立之路
30 年前蘇聯如骨牌般解體,如今看似是歷史必然,誰都擋不住,但身處那個歷史時空,爭取獨立其實如履薄冰。1990 年立陶宛作為首個脫離蘇聯的國家,不但遭受經濟制裁而供應中斷,還要在缺乏武裝下抵擋蘇軍入侵,獨立的成果絕不是理所當然。
推動世界改進的波蘭「五三憲法」
5 月 3 日是波蘭的憲法日。許多國家都有成文憲法,紀念憲法日不足為奇。不過,波蘭立陶宛聯邦在 1791 年通過的「政府法規」(Ustawa Rządowa,即五三憲法),是繼美國後世上第二部、歐洲第一部現代憲法。儘管「五三憲法」僅實行一年,聯邦即面臨沙俄及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Second Partition of Poland),但仍不失為代表西方世界向民主理念進發的里程碑。
蘇聯底下的不公平選舉,要參加嗎?
非民主制度下的選舉,往往充滿不公平,甚至弄虛作假。參與這些選舉,可能反過來成為獨裁的認證。1989 年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裡,各地蘇聯人民也許面對同樣問題:要不要投入一場有篩選、不民主的選舉?
坐困愁城:困居前蘇聯公寓的蟻民
HBO 劇集「切爾諾貝爾(Chernobyl)」逼真還原 1986 年切爾諾貝爾核災。劇中凝滯於蘇聯時代的社區場景,不是為拍攝而臨時搭建,也非 CG 特效,而是在立陶宛首都一隅。時至今日,波羅的海三國過半數人口,依然屈居於同類的前蘇聯公寓之中,部分樓齡近 60 年。究竟原因為何?
波羅的海之路 30 週年
今年 8 月 23 日,是波羅的海之路 30 週年。當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三國國民共 200 萬人,由愛沙尼亞塔林、拉脫維亞里加,到立陶宛維爾紐斯,一同手牽手築成 600 公里長的人鏈,展示三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團結力量。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下)
波海三國的獨立之路,根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堅定的民族意識成為獨立運動的厚實基礎。再加上善用內外環境的情勢變化,審時度勢,掌握契機,藉由公投的行動展現獨立決心,積極尋求國際支持,最終實現獨立的目標。適逢波海三國建國一百週年,三國紛紛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歡慶國家重獲獨立,並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與繁榮。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上)
從愛沙尼亞詩人列皮克的詩作,可感受愛沙尼亞人對於母語的疼惜,而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人民對於母語的守護之情,同樣令人敬佩。30 年前,立陶宛不顧莫斯科的恫嚇,毅然於 1995 年再次確立陶宛語為官方語言。正是此份對保存與傳承母語及自身文化的重視,為獨立運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抗衡強鄰的網絡造謠攻勢?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長期受俄羅斯網絡造謠攻擊,被指摘受到蘇聯恩惠而不感恩、扭曲蘇聯統治歷史。但三國未有束手待斃,政府和民間持續與俄國周旋,示範了如何在訊息戰上以弱制強,更被評為對付俄國假新聞的最佳歐盟成員國。美國網絡安全學者 Terry Thompson 就此撰文,解釋三國反制俄羅斯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