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神經科學家一直以「臨界大腦假說」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它假設大腦活動總是徘徊於「隨機」和「有序」兩個階段之間,前者是指大腦活動並不活躍,後者則是指過度活躍並處於癲癇發作的邊緣;兩者之間有一種稱為「臨界點」的平衡狀態,最有利於大腦同時處理多種複雜信息,如計算、傳輸和儲存信息等。
神經元
|共10篇|
科學狗:【唔駛用劍嘅】殺蒼蠅不見血之法:用蒼蠅屍體!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培養腦細胞具學習能力,點只 AI 咁簡單?
Cortical Labs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Hon Weng Chong 較早前來港,分享如何在培養皿底部的特殊矽片上,培養 80 萬個腦細胞並令其自我學習,學會去玩經典電子遊戲 Pong。
為何人類大腦會比類人猿更大?
人類與類人猿雖然是近親,腦部發展卻大有差異。近日,一項新研究首次發現,大腦原來有一個「開關」,不僅令人類的大腦比黑猩猩及大猩猩更大,其神經元數量更高出牠們 3 倍。
【已 FC】大腦到底可以用幾多 %?
多年來,大腦都被視為永遠不能盡用的器官,大部分人相信我們只能使用其中一小部分,甚至只有 10%。但這種想法從何而來?「華爾街日報」專文指出,這顯然是受到流行文化影響,科學家更直指此答案並不準確,沒有科學根據。
自我搔癢,為何毫無感覺?
玩得一時興起、被人搔癢,多數人都會放聲大笑、用力掙扎。但為何自己撓自己時,卻沒有亢奮的感覺?德國一間大學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發現自我搔癢無感,乃因大腦神經「懶得理你」。
女人更易餓到嬲?沒這回事
一個人容易燥底,無外乎是脾氣太壞?其實更有可能,純粹是餓到嬲而已。牛津字典在今年加入的新字「Hangry」,正是形容這種複雜狀態。對科學家而言,這算不上甚麼驚天發現。倫敦國王學院營養與食療學講師 Sophie Medlin 指出:「長久以來在科學上,我們都已認定飢餓使人煩躁。」只是在主流媒體的表述當中,餓到嬲的往往都是女性,反而引起專家關注 —— 這到底是偏見抑或真理?
人造大腦,真正的 Mini me
其實總想揭開高官們的頭蓋,看看他們的腦是不是有事,不過弄污雙手似乎不好,終於科學上有好消息了!位於英國劍橋的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耗資 2.12 億英鎊建成,內裡跨時代的研究項目,全部也足以成為荷里活的電影題材。其中之一,是 Madeleine Lancaster 團隊正在進行的項目,其荒誕程度,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巫術更貼切:他們正轉變人類的皮膚成為迷你版人造大腦,正在培育的大腦,有 300 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