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6 月以來,在社交媒體觀看直播,成為令無數港人無奈的「節目」。自 2010 年網絡直播興起,人們在同一事件中,能得到更多觀察角度,甚至可能發現,官方描述的「真實」,與不同網絡直播的畫面有所不同。60 年代越戰至今,媒體播送的形式,由電視轉播發展成網絡直播,一直以更多角度呈現真相,甚至可能扭轉觀眾對事件的看法。
社交網絡
|共60篇|
社交媒體如何幫忙古巴人對抗一黨專政
政府若要廣泛聽取民意,到社交網站就可以知得一清二楚。在共產主義國家古巴,人民正開始利用社交媒體表達不滿,他們的聲音,由加密通訊應用程式 Telegram 到社交網站 Twitter 都可見到。古巴人有時也能得到回應,主因是他們深知在專政統治下,要有策略地發聲,所以他們不是要求民主、不是要推翻政府或要求釋放政治犯,而是從其他人權方向著手。
斷網:政府應對示威的方法
香港反送中一系列示威活動,均靠即時通訊軟件 Telegram 互通消息,但這份便利並非必然。半島電視台報道,蘇丹軍方於 6 月 3 日派遣武裝部隊,突襲位於首都喀土穆的示威者營地。當地網絡隨即中斷,人民陷入「黑暗」之中。「血洗營地」的新聞傳開後,政府甚至關閉電訊服務,人民與外界完全失聯。
電子「鎖國」?關閉互聯網一年的乍得
想像一下,長達一年不能使用互聯網,你的日子會如何?假如這是一個實驗,要招募足夠參與者已十分困難。但在非洲中部國家乍得,這場政府宣佈、全民參與的「實驗」,已持續整整一年。生活於乍得的 Salim Azim Assani,便在 365 日的封殺網絡生活中,想方設法突破國家封鎖。
Instagram 限時動態 —— 人際間的諜對諜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Stories)功能開始引發特殊的社交形態:一眾用戶可以知道前度、曖昧者、以前的朋友、不相識的人及父母等,有否看他們的帖子,然後在帖子中作出回應,玩著「諜對諜」的遊戲。
陶傑:當西方的自由,成為西方自殺的利器
互聯網的開放,眾所周知,原意是促進一個更自由開放的民主世界,令資訊和言論,更難被一個極權壟斷。但十年以來,現況似乎適得其反。
陶傑:世界數據戰爭開始了
美國的所謂右翼,已擁有經驗,自然也不容許中國控制數據。在這個戰場,只有這兩個對手,其他的都不算。
網絡鐵幕:俄羅斯會否成為下個北韓?
1946 年,邱吉爾訪問美國期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以「鐵幕」一詞形容蘇聯控制的地區與西方隔絕。近日俄國政府在國家杜馬計劃推動一項法案,賦予政府加強控制國內網絡的權力,即有外國媒體形容為「網絡鐵幕」。「莫斯科時報」亦指,是次草案,旨在建立一個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的互聯網,不禁令人擔心,俄國會否成為下一個北韓。
【Soul Monday】「傷健共融」的魔獸世界
表面看來,Mats Steen 是個孤獨的挪威青年。他沒甚麼朋友,在 2014 年離世之前,幾乎長期足不出戶,但喪禮上來了一批陌生的悼念者。這些人與 Mats 素未謀面,甚至不認識「Mats」這個人,卻從歐洲各地前來致哀。唯獨父親 Robert 知道,他們都是兒子的摯友伙伴。只是他們相知相交的地方,不在現實世界,而在網絡遊戲。
影靚衫?影靚鞋?與其 Selfie 不如「Shelfie」
比起某位網紅一身時尚穿搭的自拍,賞心悅目、充滿美感的背景照,將焦點落在沙發旁邊的煤氣燈,或餐桌上風格簡約的咖啡杯,如今這些「無人之境」在社交平台上可能更易獲得大眾關注,甚至影響了不少時裝品牌的經營策略。
甚麼是藍鯨遊戲?讓你自殺的把戲?
2015 年 11 月,17 歲俄羅斯少女 Rina Palenkova 臥軌自殺,在俄國最大社交網絡 Vkontakte(VK)掀起廣泛討論。Rina 的死之所以受到關注,在於她是「藍鯨遊戲」中第一個自殺的人。藍鯨遊戲有不少謎團,令事件彷彿處於都市傳說與現實之間。但有網絡專家質疑,所謂的遊戲只是杜撰,英國網絡安全中心在 2017 年則以「聳人聽聞的假新聞故事」形容之。
假新聞推手 —— 65 歲以上長者?
2016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被指在社交媒體大量流傳的假新聞影響選舉結果。假新聞如要發揮影響力,網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 Facebook 分享再分享的推手究竟是誰?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便發現,保守派及 65 歲以上人士,在上次大選期間分享的假新聞數字甚高。
沉迷社交媒體,00 後女生比男生更易抑鬱
近日研究表示,00 後女生出現抑鬱和情緒問題的機率高於同齡男生,這與她們每天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驚人時間有密切關係。
預測何時分手,及後就是商機?
人際關係中有不少變數,難以預測,但在數學上,準確度高的戀情有效日期即將出現。對開發人員來說,這亦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網媒 Vox 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相關問題。
Gloria Chung:面書 —— 面子個面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已經開始厭倦 Facebook 呢?使用 Facebook 已經超過十年了,面書上的朋友,已經從真實的朋友,發展到從來沒有見過、或者好少見面的「朋友」。久而久之,我問自己,其實我想在 Facebook 看甚麼呢?真正我喜歡的朋友,我已經主動去聯絡,經常見面了,或許是專頁的資訊吧,有需要的時候我也會去找找來看,不需要每秒更新。
Facebook,成為他們最深層秘密的聚集地
家醜不出外傳,而患有疾病,有時也難以啟齒,想找到同路人互相安慰並不容易,比起在討論區上大海撈針,在 Facebook 群組上似乎更易找到同病相憐者,互相傾訴,互相交流情報,這甚至可身心靈治療的一部分,所以不少人都正在 FB 上分享他們最深的秘密。
只為作狀不下苦功,芭蕾舞者正被社交網絡摧毀
社交網絡催生了一種在虛擬世界炫富、炫耀生活豐富多彩,經營美好假象的人,實際上是一種扭曲的生活模式,而對於需要深層次思考和投入的藝術表演而言,傷害更大。俄羅斯芭蕾舞家 Diana Vishneva 近日便向法新社感慨表示:「有些年輕舞者,他們對手機的興趣更甚於舞步排練。」網絡時代下,本身需要踏實練習才略有所成的一門表演藝術,也成為急功近利,博取名氣的熱門類別。
唐明:當端莊得體淪為可有可無
如果,我是說如果,這四個人都穿著漂亮精緻的復古套裝,好像倫敦和東京 Tweed Run 活動裡模仿維多利亞時代的那些男女老少,也在火車上扭打起來:踩掉了羊毛襪子,鬆開了絲綢領結,貼身剪裁的馬甲上的玳瑁釦子被扯掉,滾落一地,女士的天鵝絨裙子被撕開,帽子上的一撮羽毛在空中飛揚,那才叫震撼爆炸大新聞呢,不是嗎?
假團體真示威:Facebook 假帳號的陰謀
社交網站上存在虛假帳號已不是甚麼新鮮事。但現實裡有部分假帳號不是要騙財,而是要左右世界政局發展。最近,Facebook 在自己的網站和子公司 Instagram 刪除了 32 個專頁和帳號,這些帳戶嘗試操縱的又是甚麼?
為甚麼需要 Emoji 的學術研究?
研究語言早有語言學,光是研究文字,也有文字學,不過,在日常通訊中除了語言文字,Emoji 發展至今也有近 20 年時間,用處、款式愈來愈多,是以有研究人員覺得,是時候對繁多而意思多重的圖像表達作出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