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權

|共10篇|

失言總統:踐踏新聞自由的尹錫悅

10 月 29 日,南韓梨泰院的人踩人慘劇造成 156 人死亡,事件震驚全球。南韓總統尹錫悅的表現也受到各界抨擊,尤其是他到事故現場勘災時拋下了一句「是在這裡死了這麼多嗎?」激發網民一面倒狠批。最新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已跌至 28%,成為全球最不受歡迎的民選領袖。南洋理工大學政治學家金昭泳就在「東亞論壇」撰文,批評尹錫悅有踐踏新聞自由的傾向。

大企業問責的前題:資訊流通與言論自由

MIRROR 演唱會發生的嚴重意外已事隔近一個月,但隨著演唱會事故調查小組公佈一些初步結果,例如主辦單位把巨型屏幕的重量單位由 500 公斤錯報為 500 磅,事件再次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有人把焦點放到行業生態,以及過去兩年的人才流失問題之上,而同樣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學界近年經常討論的「企業問責」—— 要大企業問責,社會資訊流通很重要。

在永留存的網絡世代,印度演員要求被遺忘

人生在世,多少有犯過錯或者不堪的事,會希望以後沒有人記住。但網絡發達,任憑人們如何善忘,要記得的、不想記住的,互聯網都會留下印記。在印度,飽受過去事件影響的演員 Ashutosh Kaushik 正入禀德里高等法院,希望給他「被遺忘權」—— 刪除互聯網所記錄,自己十多年前犯下的錯誤。

2021 年,全球新聞工作者黑暗的一年

倫敦亞非學院政治傳播教授 Dina Matar 撰文指出,過去多年,記者面對威嚇和攻擊並不是新鮮事,但當世界愈來愈動盪、變得專權,各方政治和意識形態圍繞資訊領域的角力只會更激烈,新聞工作者的前景就更加黯淡。她提醒人們要記著一點:對新聞業界的迫害,是對人權的踐踏,剝削公眾的資訊權,而資訊權和公共辯論正正是民主的基石。

紐西蘭「反起底法」的平衡世界

據「華爾街日報」在 7 月 5 日報道,由 Google、Facebook、Twitter 等科技巨企組成的「亞洲互聯網聯盟」(AIC),於 6 月去信香港政府,警告當局若繼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修訂(民間又稱「反起底法」),該聯盟憂慮或會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務,以免令員工墮入法網。誠言,有些西方民主國家都設有類似的「反起底法案」,關鍵是如何在資訊權與個人私隱間取得平衡。

【記者被捕】資訊權:現代民主的基石

「鏗鏘集」7.21 節目的編導蔡玉玲於 11 月 3 日被捕,因為其製作節目時查閱車牌資料,懷疑作出虛假陳述,將於今日(11 月 10 日)提堂。過往,香港傳媒不分左右,都會透過車牌查冊作調查,包括中共喉舌「大公報」。在外國,資訊權被視為民主的基石,在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情況下,可以凌駕私隱的規範,以讓市民知道重要的資訊。

記者發牌制:哥斯達黎加 1985 年舒密特案

9 月 23 日,警方正式修改「警察通例」中的記者定義。根據新定義,傳媒機構要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佈系統,旗下的記者才會被警方認可為「傳媒代表」,有媒體直斥變相是由政府新聞處「發牌」。記者發牌制在中美洲一度引起極大爭議,1985 年舒密特無牌報道案,就成為反對記者發牌制的重要案例。

全民監暴:美國的警察濫權資源庫

一些對警暴視而不見的人,會說美國警察更暴力,然後說民主社會都這樣。可是,世界其實很大,民主國家也有很多種警政模式,有些國家警員甚至不會佩槍;美國有警察會因為濫用暴力而接受紀律處分、上庭、定罪;而且,在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民間能夠組織起來,全民監暴,其中一個新的做法就是「警察濫權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