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

|共13篇|

烏克蘭戰爭|被遺忘的戰爭,能否反攻?

以哈戰爭爆發,似乎將全球目光從持續超過一年半的烏克蘭戰爭上移開了。俄烏戰爭愈演愈烈,但今年初以來雙方只有不到 1,300 平方公里領土易手。如今戰火在地球另一個地方燃燒,不免令烏人擔心,西方對烏克蘭之關注及支持會否削弱,以至收復所有領土的最終目標能否達成。

北韓關閉駐外使館,經濟亮起紅燈?

從烏干達、安哥拉到香港,北韓接連關閉多個駐外機構,包括駐港領事館。儘管北韓宣稱這是改善對外關係的「例行事務」,但如此舉動引人關注該國是否陷入經濟困境。北韓近來提供武器彈藥給俄羅斯,無疑會為北韓經濟帶來短期提振作用,一些學者認為軍事產能有助經濟發展,但如果不徹底改變經濟體系,這些效應將受到限制。

波蘭停供武器,源於烏糧出口問題?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波蘭一直是烏克蘭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向烏方提供武器、運送物資,並收容大量逃離戰火的難民,贏得不少掌聲,甚至增強其在歐洲的地位。但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近日宣佈將不再為烏克蘭提供武器,專注國內防務,停供武器的真正原因是甚麼?對戰爭有何影響?

【華格納兵變】白羅斯成最大贏家?

俄羅斯僱傭兵組織華格納發動叛變,在白羅斯介入調停下,短短 24 小時內便宣佈行動暫緩,停止向首都莫斯科推進。在這場短命兵變中,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被視為贏家之一,該國媒體事後大肆宣揚他作為斡旋者的角色。到底盧卡申科能從中得到甚麼?

日韓和解見曙光?

日本和韓國雖然有共同軍事盟友美國,兩國關係卻動盪數百年。隨著 2019 年韓國最高法院裁定,日本公司要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強迫勞動行為作賠償,加上同年的貿易爭端,兩國關係再陷低谷。但在月初的北約峰會期間,美日韓領袖就舉行會議,討論加強合作。兩國如能走向和解,得益的相信還有能藉此鞏固東北亞地區聯盟的美國,惟在此之前,可能仍有歷史問題需要處理。

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

本月 17 至 23 日,俄羅斯與中國在西太平洋海域首次聯合海軍演習,10 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通過日本本州島及北海道的津輕海峽。普京在 21 日稱,俄中與北約國家不同,不會建立封閉的軍事同盟或軍事集團;中國外交部則指「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奧斯陸國際和平研究所(PRIO)資深研究員 Pavel K. Baev 指出,中俄關係並非如表面一帆風順;人們難以看穿強大的宣傳機器,如何誇大兩國的親密關係。

亞洲新難題一:還能倚靠一個生鏽的美國?

隨著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數居高不下、境內種族議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總統杜林普的反覆無常,加上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強勢且頻繁的軍力展現 —— 美國,這個後冷戰時期以來的單一霸權,對其亞洲盟友來說,是否依然是個可靠的老大呢?

中式割地外交:回顧中朝邊界爭議

中國和北韓這對難兄難弟,前者在邊境與印度爆發流血衝突,後者更突然炸毀兩韓聯絡辦公室。自從立國以來,中國和北韓一直是堅實的盟友,一起捱過韓戰、冷戰,但其實兩國關係並非從無暗湧,兩者多年來均有領土衝突,而中國就決定以割地來攏絡盟友。

民主黨可如何抵制中國,又避免鸚鵡學舌?

美國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撰文提醒,對華強硬已經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一致共識,即使杜林普連任失敗,恐怕民主黨亦不會讓步。現在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所苦惱,只是如何在抵制中國同時,不會鸚鵡學舌,把杜林普的套路照搬。

外交關係新冰點 歐美此情不再?

上周「德國之聲」報道,華府未有知會歐盟,便把其外交地位從「國家級」降為「國際機構」。歐盟反問美國國務院,對方僅回覆「忘記通知」,令歐盟極為憤怒。外界紛紛揣測,美方此舉是否意味著,杜林普已經背棄歐洲。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多名專家,分析跨大西洋關係將會有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