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

|共18篇|

失散的「家庭」,200 年後「團聚」

沒有甚麼比一家人齊齊整整更重要。17 世紀安特衛普(Antwerpen)肖像畫家沃斯(Cornelis de Vos),繪有不少全家福或家庭生活題材的作品。1626 年,沃斯繪畫了父母子三口之全家福,但後來畫作分裂成「父子雙人像」(Double Portrait of a Father and Son)及「一個女士的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直至最近,丹麥 Nivaagaard 美術館與荷蘭藝術歷史學院(RKD)的合作研究,成功團聚畫中三人。

梵高生前真的只賣出過一幅畫?

畢加索、達利、梵高皆是舉世知名的畫家,惟梵高在世大多時都默默無聞,比起前兩者或多一分慘淡。不過,研究梵高的藝術專家 Martin Bailey 撰文指,雖然梵高總是無法售出自己的藝術品,但他不得藝術機構青睞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在其生命最後幾年,至少在前衛派中,已開始獲得認可。

Hallie Tam:Men Crush 系列 —— Henri Matisse(2)

看過 Matisse 對人體的草圖,會知道他絕對懂得「正確地」畫人,但與其展示專業的畫畫技巧,他反而以簡單平面的線條和一斑斑的顏色來渲染情感,看上去不但欠缺重心,更有種不斷向外圍空間擴展的錯覺。比起人物實實在在於畫布上佔據具體位置的傳統畫作,Matisse 開闢了另一個天地。

高更「大溪地人」真偽

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曾在 1891 年到太平洋的大溪地,以當地風光、人物為題材,繪製「經過海中」、「死亡的幽靈在注視」等多幅畫作。當中,未完成的「大溪地人」能看到畫家的線條勾勒,可能是最特別的一幅。然而,紐約威爾登斯坦普拉特納研究所(Wildenstein Plattner Institute)早前更新的高更目錄 Raisonné,卻把「大溪地人」剔出了高更真跡之列。

文藝復興時代,畫作沒有單一作者?

假如一幅畫作標明出自某藝術家之手,人們想必認為,從構思到作畫,都由該名藝術家獨力完成。不過,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文章指,在文藝復興時代,事情往往並非如此;而在重視收益的藝術品市場,即使有誤導成分,也傾向將過去名作歸功於一位大師。

大英博物館,失傳的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大全圖」

出自浮世繪繪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應是最知名的浮世繪,更啟發梵高創作「星夜」。生平作品超過 3 萬幅的北齋,其繪畫集「北齋漫畫」題材廣泛,有「繪畫百科全書」之稱。除了「北齋漫畫」,原來北齋另有一本鮮為人知的畫集「萬物繪本大全圖」。大英博物館去年便購入其中 103 張,並於 9 月 3 日起在網上公開。

香港畫家速寫展 瞬間捕捉「即興」之感

說到速寫,你會想起甚麼?畫家以簡單的線條把寫生對象快速地描繪下來嗎?然而速寫所涉及的手法及所繪之景物可是不勝枚舉。近日一個名為「一新時光:香港速寫」展覽邀得天池、王秋童、林天行、侯紹政、韋勁敏、林小枝、彭麗雯及趙志軍等 40 位香港畫家,展出共 120 幅速寫作品。他們透過不同媒介,如水墨、油彩、水彩、鉛筆等繪出城市景觀、人物動態或自然風光。

藝術家們的愛恨情仇,煉就成優秀藝術?

我們總是認為,藝術家之間的感情關係混亂不堪,愛恨交纏又互相折磨,衍生的負面情緒能偶爾轉化成藝術,令人好奇作品背後的花邊故事。英國倫敦 Barbican Art Gallery 即將揭幕的專題展覽 Modern Couples: Art, Intimacy, and the Avant-garde,便將逾 40 多位藝術家之間的恩怨情仇,與他們的藝術創作關係娓娓道來。

醜的美學

如果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是藝術的本質,為何縱觀西方藝術史,畫家偶然刻意繪畫醜陋的事物?美國藝評家 Katy Kelleher 撰文指,這些作品都不是以取悅人為目的,觀賞時要我們克服內心隱隱的不安,可從中觀察美醜定義的演變、昔日畫家對世人的警示,從側面讀出每個時代的文化思潮。

林喜兒:Genius: Picasso —— 再來 20 世紀歐洲的傳奇

4 月份不少新劇陸續播出,其中一齣是今晚首播的 Genius: Picasso。Genius 是 National Geographic 去年開拍的人物傳奇系列,去年播出的第一季 Einstein,來到第二季 Picasso,率先看了第 1 集,手法似乎跟第一季很相似,也是兩條線並行,年青未成名和成名後年老交錯,斬件式交代了畢加索孩童時代的創作天分,羅列出畢加索不同時間的重要事件,而當中的細節故事似乎是留待往後 9 集慢慢交待。

又找到「開膛手傑克」真兇?

為甚麼要說「又找到」?這宗 19 世紀末最引人入勝的兇案「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至今懸而未決,有關真兇的猜測沒完沒了,連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 Albert Victor 親王和邱吉爾的父親 Randolph 勳爵都在嫌疑範圍內。一個多世紀以來,對於這宗兇案的大量研究已經形成了專門學派「Ripperology」,不斷有人聲稱自己找到了真兇,包括著名犯罪小說家 Patricia Corn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