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

|共12篇|

人生只有四千週:凡人的時間管理哲學

2021 年,英國資深專欄作家 Oliver Burkeman 出版著作 Four Thousand Weeks,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假設我們可以活到 80 歲,人生也只不過大概 4,000 個星期。面對這個大限,有人會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凡事要爭分奪秒,生活大小事都要做好規劃。不過,Burkeman 認為所謂的時間管理,都是徒勞。

抵抗「注意力經濟」:要改變社會就先躺平?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類的注意力成為非常值錢的商品;各大公司、媒體、KOL 為了博得關注,都各出奇招。同時,現代社會生活急促,講求競爭,要善用每分每秒力爭上游。很多人都感到生活被牽著走,不能好好停下來。2019 年,美國藝術家兼史丹福大學講師 Jenny Odell 就發佈暢銷著作 How to Do Nothing,探討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尋找自我。

減工時跟 ESG 也有關?

COVID-19 疫情改變人對工作形式的認知,讓全球大量公司和員工體驗彈性工作模式。許多員工正追求更具彈性的工時和工作地點。在勞動力市場緊張之時,公司也在尋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縮減工時不僅員工受益,也帶來環境和社會效益,可成為企業改善 ESG 的措施之一。

與其磨爛蓆扮工,不如每日只做 5 個鐘?

德國有企業正在推行「日做五小時」的政策。企業家 Lasse Rheingans 在 2017 年收購了一間小型科技顧問公司。他意識到過往自己在辦公室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在查看 Facebook 或回覆電郵,使他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待在辦公室。於是他在新公司大膽提出,在不減工資和假期之下,把工時由 8 小時縮減至 5 小時。

遠端工作增壓力損健康?

不用回辦公室固然有其好處,例如彈性上下班時間、可同時在家照顧幼兒、避免在辦公室中分心。對於在家工作者,更節省了惱人的長途通勤時間。但世事往往不是十全十美。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商法學院企業教育首席講師 Stephanie Russell,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遠端工作的弊端,包括有可能增加壓力,甚至影響健康。

鄭立:卡坦島 —— 不要和別人做相同的東西,請做別人做不到的東西

你會發覺,玩「卡坦島」跟生活在社會是一樣的,就是要讓自己能夠生產被需求的東西,也就是為自己找一個定位,就會順利得多。如果你不滿足別人的需求,就會感到寸步難移。這在經濟,生活甚至感情上皆是如此吧。

to-do list:讓人本末倒置的生產力假象

精於規劃的人,可能會不斷更新他們的行程表,或每天都為自己準備一張「待辦事項清單」(to-do list),直覺認為會更有條理,提高工作效率,完滿解決日常工作。不過,有人認為 to-do list 是一個華而不實,錯誤並無法增加效率的做法,而且,更糟糕的情況下,甚至讓人們本末倒置,拖延了最需要緊急處理的工作,並提出另一套能幫助人們完成工作的思維:Hunter Method(狩獵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