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尾要回顧的,是今年在 Netflix 上架、HBO 的其中一個招牌作「身前身後」(Six Feet Under)。2001 年首播至 2005 年共五季,一部以死亡出發的黑色喜劇,20 年後重溫,一點也不過時。
生死
|共11篇|
林喜兒:Motherland —— 離別的聖誕
沒想到在派對、團聚之間,談了生死。有觀眾不能接受聖誕節目竟然不是 happy ending,但創作人在節日談生死,其實更具意義。
大象如何哀悼死亡同伴?
人類面對其他人死亡時會感到悲痛,並會有儀式作哀悼。近年科學家在動物身上亦發現類似情況,做法雖未如人類般複雜,但靈長類動物及鯨豚類均會表現出不捨逝者的行為。近日,研究人員透過 YouTube 影片收集到更多證據,證明亞洲象在同伴過身後會出現特定反應,包括徘徊不去及移動屍體。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我們該如何活出有價值人生?
假設你知道自己死後 30 天,人類也會在末日浩劫中滅絕,你愛的人、珍視的文化、捍衛的價值通通沒有將來,這究竟會為你餘生帶來甚麼改變?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在著作「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the Afterlife)帶讀者展開這場殘忍的思想實驗,結果會發現,我們人生的追求,其實牽繫於人類整體的未來;我們可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著緊身份和核心價值的傳承,甚至會超越個人生死。
鄭立:無聲狂嘯 —— 有罐頭但無罐頭刀可以有幾絕望?
這小說很短,網上可以找到,看完之後你應該也會認同,比起死刑,活著才可以發生更殘忍的事。
林靖風:Para Site「簾幕」—— 他者的鄉愁
我們從來沒有任何一刻正視過死亡的存在,要麼避而不談、要麼只是專注於死後的世界 —— 死亡會否只是生命與死後世界之間的縫隙?在 Para Site 藝術空間成立 25 周年之際,它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合作舉辦大型展覽「簾幕」(Curtain),以 25 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一系列從社會架構到自我認知的議題。
【風之電話亭】與 311 逝者通話
日本 311 大地震雖已過去 10 年,災難生還者的痛苦、對逝去摯親的思念卻永未止息。為向來不及說再見的逝者說出心底話,一些遺屬會選擇到岩手縣大槌町一個山上花園的「風之電話亭」,撥打沒有接線的舊式電話,只求可再度與摯親對話。
面對死亡,青年人比中老年人更透徹?
年紀愈大,是否就愈能看透生死?近日有研究發現,武肺疫情令不少人改變對死亡的看法,而對比起中老年人,青年人對死亡的態度似乎更為成熟。
生前葬禮:棺材再開時,成為更好的人
人由一出生就必須要面對死亡,從前的人忌諱談及「死」,但生死教育日益普及,「生前葬禮」開始在各地盛行,像有些南韓人就相信,面對死亡的儀式,可以令他們更好地過生活。
危難關頭,時間感知何以慢鏡播放?
你曾否試過,面對危難生死關頭,時間好像突然放慢,環境也在瞬間寂靜?英國心理學家 Steve Taylor 歸納自己與讀者的經驗,發現很多經歷過生死關頭的人都有相似經驗。究竟是集體錯覺,還是人類大腦機制有獨特的時間感知方式?
【星 CUP 人物】倪匡見過鬼?
在「機不離手」的時代,我們的靈魂會否被吸進網絡?人死後就真的灰飛煙滅?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邀來倪匡,笑談現代網絡和生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