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

|共13篇|

一隻灰狼,恢復了一整個生態系統平衡

1997 年,一隻灰狼越過一座冰橋,從加拿大踏足美國皇家島。該島位於密歇根州蘇必略湖沿岸,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近日發表於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表明,牠的到來改變了當地廣大狼群的命運,讓牠們擺脫疾病和近親繁殖帶來的打擊,並引發連鎖效應,改善了整個森林的生態平衡。

土著婦女肩負重任:親自保護珊瑚礁家園

2018 年成立的昆士蘭原住民女性護林員網絡(QIWRN),為當地土著和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婦女鋪路,讓她們發揮祖先累積 4 萬多年的珊瑚礁知識,帶領保育澳洲著名的大堡礁,繪製地圖和追蹤生態系統變化;還終可確立這一代土著婦女的價值,親自保護家園。

「引貓入室」,如何反助澳洲本土物種存續?

澳洲大陸生態獨特,擁有不少其他大陸沒有的動物,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威脅不容忽視。其他地方較常見的貓、狗、兔、狐等澳洲入侵物種,已危及本土有袋類動物(Marsupialia)的數量。當地非牟利組織 Arid Recovery 致力恢復本土生態,與常見移除入侵物種的方式不同,創辦人 Katherine Moseby 採用「輔助演化」(assisted evolution)的手法,通過加入入侵物種,訓練本土物種適應。

亞馬遜:研究真菌的寶庫

除了豐富多元的樹木和動物,亞馬遜森林還有甚麼不為人知的瑰寶?近日一個由英國、巴西、德國、瑞典和愛沙尼亞學者聯手進行的研究發現,在一茶匙亞馬遜泥土中,就有逾 1,800 種微生物,當中 400 種為真菌。目前,地球上估計多達 380 萬種菌類未有正式分類,包括土中的真菌和肉眼看得見的菇,相信將成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另一前線。

綠色和平:香港物種數目全球第二,未來排名或急跌?

在食物鏈中,一環扣一環,任何改變都有機會影響其他物種。多項國際研究證明,氣候危機將引發更多更強的極端天氣,並可能對整個生態帶來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必須趁此最後關頭,正視並研究對應方法,積極採取行動。

【*CUPodcast】自然界的大毒梟:為何蝙蝠渾身病毒?

病毒來襲,全城搶口罩搶糧搶紙巾,惶惶不可終日。是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由蝙蝠再次榮膺天然宿主一席位。究竟蝙蝠為何渾身是毒卻健康無恙?牠又是如何將病毒傳播到其他動物以致人類身上?既然蝙蝠是病毒源頭,人類應該將蝙蝠徹底根除嗎?

蚊的正面作用

毫無疑問,蚊是煩人的昆蟲,叮得人痕癢無比、在人耳邊發出滋擾的嗡嗡聲,更有機會傳播瘧疾、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登革熱等疾病。如果地球的蚊全都消失,大多數人應該會拍手叫好。不過,在人類眼中一無是處的蚊,原來於生態環境中與植物有互助作用。

荷蘭人:把光明留給白日,請還我黑夜的黑

燈光向來是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象徵,但荷蘭人近年卻發起全國運動,要求返璞歸真,寧可黑夜回歸漆黑。每年 10 月其中一夜,荷蘭都會舉辦「黑夜之夜」活動,政府部門與企業熄燈一晚,使城市免除光害,讓市民與大自然重新連繫,甚至可在市中心以肉眼觀賞璀璨的銀河。

防治鼠患:要從城市生態觀念著手

有建制派因應社會動盪,提倡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撥款 4 億元滅蟲滅鼠。姑勿論老鼠跟近月政治紛爭有何關係,研究老鼠生態長達 10 年的加拿大野生動物專家 Chelsea Himsworth 卻曾提醒,對付鼠患絕不能藥石亂投,政府必須改變過時觀念,要把城市看待成生態系統,先認真展開生態研究,方能夠在實證基礎上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