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知怎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惟有亂石投林試盡所有方法。最近有幾位日本朋友來港,我跟他們到古洞的悅和醬園參觀,讓外國人了解香港豉油和各式醬料的生產過程,嘗試先「說好香港豆豉」。
煮食
|共18篇|
筆是港媽:沒有豉油的日子
起初沒有用上豉油和其他醬料或許會不習慣,但不一定會變得淡味。只要懂得活用天然材料,不但更能吃到食物的原味,而且能遠離一些有害的化學物。沒有豉油的日子,不是想像中那麼難。
廚房最多病菌的東西:調味料樽
爐頭、抹布、鋅盤、刀具、砧板、垃圾桶蓋…… 哪裡是廚房最多病菌滋生的地方?可能以上皆非 —— 明知容易藏穢的地方通常都會勤清潔。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發現,備餐過程中交叉污染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大家不太注意的調味料樽。
78 萬年前懂燒魚,是人類演化關鍵?
一些靈長類學專家支持煮食促進早期人類大腦發育的「烹飪假說」(cooking hypothesis);近期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的研究,更把人類烹飪史的起點,從尼安德特人的約 17 萬年前,推前至直立人時代的約 78 萬年。
太陽爐:無需燃料的煮食工具
現時全球仍然有大概 26 億人,依靠煤炭、煤油、木柴等傳統燃料來生火煮食,過程中會產生黑碳、甲烷等有害物質,危害居民健康又破壞周邊環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 380 萬人死於室內空氣污染衍生的疾病,如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介紹,美國有款新興的太陽爐(solar oven),不用燃料,僅靠太陽熱力就能煮食。
將來,你的廚師機械人會懂得試味
近年愈來愈多煮食電器面世,基本上每一種烹調方式都會有相應的電器。當然,即使有機器代勞,食物分量及調味仍是由人決定,但我們距離機械一手包辦煮食或已不遠。最近,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與家用電器製造商 Beko plc 合作訓練機械人模仿人類,在咀嚼過程的不同階段評估菜餚的鹹味,以學習何謂味道好壞,目標是讓其成為更好的廚師,未來可望開發出自動及半自動的食物準備系統。
呂嘉俊:媽媽的蘿蔔糕最好食 —— 見到製作過程先重要
但扣除了感情分數,坊間這些一撕開招紙便能翻熱即吃的蘿蔔糕,味道到底不及媽媽的出品。左思右想,會不會是過去我們能看到整個生產過程(甚至親力親為幫手做),見證過一整盤蘿蔔糕的誕生,從而勾起了食慾?
舊烹飪書,何以值錢?
想從五穀不分變成新晉廚神,如今已不太費力。學劏魚?看 YouTube 嘛。求食譜?找 Google 吧。資訊又新又多的互聯網,似乎取代了那一本本煮食教材。但如今在拍賣市場,古老烹飪書深受收藏家喜愛,成交價更可高達逾 10 萬港元。除了物以罕為貴,它們還有甚麼獨特魅力?
當日本醬油走進咖喱之國
在香港家庭的廚房中,總是不乏日本豉油,但在香料大國印度,豉油又能否在當地餐廳及廚房佔一席位?調味料巨頭龜甲萬株式會社正在當地宣傳,希望說服印度人採用公司招牌調味料「萬字醬油」,更揚言要將之變成印度的茄汁。
本博物館即將展覽的是:烹飪
政府晚市禁堂食,加上很多企業鼓勵在家工作,令不少港人多了動機和空間磨練廚藝。近年,市民崇尚健康生活,住家菜就是其中一個富營養、少油鹽的上佳選擇。而家居烹飪除了展現生活態度及地方文化外,也可以成為博物館認可的美術。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分享了美國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的新展覽。
Hallie Tam:Woman Crush 系列 —— Nigella Lawson
Nigella 身材永遠豐滿,因她愛煮又愛吃,對食物充滿熱情,看著她下廚已是個享受。在 Clean Eating 當道的世代,Nigella 卻為她享受歡愉(pleasure)的見解引以為傲。
Neo:春與蒼的便當盒 —— 在獨處的時候,與室友的交換情書
軟稔適中的飯糰、鬆軟滑溜的煎蛋卷、咸度適中的脆皮香腸…… 一口又一口吃下的,不只是美味可口的飯菜,還有對方準備便當時,念著自己的心思,想這個你會愛吃嗎、那個你會怕甜嗎、顏色夠繽紛嗎、營養夠均衡嗎。這樣的關懷貼心而溫和,就像是給離群獨處的春寄一封信,讓她知道有人正在顧念自己,卻又不會感到被人貿然闖進心裡。
Neo:又看「深夜食堂」—— 這次是為了學廚
我本以為,「深夜食堂」裡出現的那些菜式,煮起來都簡單快捷,不然老闆也無法 one man band,下廚顧店一腳踢,閒時還能聊天看報紙吧?哈,天真如我,真正落手才知道,烹飪是門學問,你需要天分,也需要練習。而很明顯,我兩者皆缺。
鄭立:在台灣煮食最好用樽裝或桶裝水
如果在日本的話,就索性打開水喉飲水;但去中國的話,只要負擔得起,便任何時候都會用桶裝水。在香港人的世界觀裡,愈文明的社會,自來水的水質就應該愈高。而在香港人印象中,台灣的水準應該和香港相近吧?所以自然地,就會想要打開水喉來煮食和飲用吧?不,不要。
Gloria Chung:Bon Appétit 如何輕鬆烹飪又不失霸氣
愈來愈多人拍烹飪短片,有些人是半途出家,因為世界停頓而開始製作,但是能在海量短片裡突圍而出的,我個人認為暫時只有 Bon Appétit。
烹飪節目中,手的重要性
疫情當前,盡量避免外出用餐,而在家煮食其實也可找到樂子。只要參考網上烹飪影片,彷彿人人皆能成為廚師,製作出精美料理。但影片要吸引人,除了新鮮的食材、體面的廚房,以及簡單俐落的手法,令觀眾易於模仿,示範者的一雙「巧手」也尤其重要。
Gloria Chung:Home Office 必殺技 —— 無為而治
有朋友說在家工作,吃公仔麵吃到傻了,天啊!我罵她完全沒有利用在家工作的好處,不用夾硬和同事吃飯講八掛,不用捱 $60 的茶記,就算一個人也能吃好的,變化也很多。粥粉麵飯,都手到拿來。
身在廚房也會中暑?
天氣如此酷熱,若無必要,自然想三步不出家門,索性自己煮食填肚。不過,原來在廚房這個室內地方,也有可能中暑。日本「產經」旗下新聞網 SankeiBiz 引述專家指出,其實開火烹調之時,「危險程度相等於烈日當空下」。難道每逢夏季就只能無火煮食,或是一天三餐皆以外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