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水災上月浸了大半個巴基斯坦,超過 3,300 萬人受影響,包括 68 萬名嬰幼兒和孕婦。當地急需大量糧食、藥物、衛生用品,以至帳篷、毛毯、蚊帳、淨水器,國際援助卻相對緩慢而有限。數十位本地企業家在此時挺身而出,各盡所能救同胞於水深火熱,部分行動甚至希望惠及全球。
照明
|共3篇|
細菌點亮法國小鎮
去年,法國小鎮朗布依埃(Rambouillet)疫苗接種中心的等候室內,安裝了一排會發出柔和藍光的圓柱。不久後,這些幽幽的藍光更開始照亮附近綠樹成蔭的廣場,並陸續出現在法國各地。這些藍光燈獨特之處在於其非靠電力發光,而是由細菌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產生。
煤氣燈:在燭光和電光之間
在 17 世紀啟蒙時代以前,現代工業生產技術尚未興起,在黑夜之中,貴族與平民,多數都在睡覺,不必做正經事,如果工匠要在漫長冬夜趕工,則以蠟燭或油燈的一點火光作照明。直到啟蒙時代,化學家拉瓦節發現燃燒的化學原理之後,歐洲人方知無氧不成火。Aimé Argand 於是著力研究改良燈芯,令油燈有更多氧氣可燃,新燈稱作阿爾岡燈。在 19 世紀初,巴黎工程師 Phillipe Lebon 發明新燈,新燈燃料不再是油脂或蠟,而是煤氣。這種「沒有燈芯的燈」,在當時可謂極之新奇,Lebon 在家中建好煤氣燈的雛形之後,就在巴黎市內出售參觀門票,當時巴黎人要付錢買票,才能一睹煤氣燈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