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水清沙幼、風光如畫,只是這個由 1,192 個小島組成的國家,近年深受海平面上升威脅,非但為缺乏食水而苦,未來更恐永被淹沒海中。前任總統原本計劃安排國民遷徙,如今新人上台則欲另尋別路,要以填海造地和築起更高島嶼防洪。多個環保和人權組織警告,此舉恐會適得其反。到底誰對誰錯?
海平面
|共18篇|
冰芯圖書館,收藏冰雪記下的歷史
哥本哈根一個巨型冰櫃裡,儲存了數千年前的大氣故事。冰芯檔案館 Ice Core Repository 存放著主要從格陵蘭島收集而來,總計長達 25 公里的冰塊,可助科學家了解氣候變遷。
圖瓦魯數碼建國計劃,能否趕上氣候變化?
部分研究估計,按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圖瓦魯(Tuvalu)或成全球最早因氣候問題「滅國」之地。專家推測到 2100 年,此太平洋島國的 95% 土地將被周期性大潮淹沒,基本不再宜居。圖瓦魯遂積極開墾土地,並宣佈要把國家全面數碼化,在元宇宙保留歷史及文化。如今大半年過去,計劃能否趕上「變化」?
為甚麼維京人會從格陵蘭神秘消失?
相傳,挪威出生的紅髮艾瑞克於 980 年左右因犯下誤殺被流放出居住地冰島,兩年後抵達西北一片陸地,並命名為格陵蘭,即「綠色土地」。他在 985 年回到冰島,宣揚這片新陸地大有可為,吸引了 25 艘船合共超過 400 人出發前往定居。直至 1450 年島上仍有一些維京人在南部海岸耕種,後來卻全部神秘消失。近期有研究發現,海平面上升,或是維京人離開的原因。
小腹疼痛、月經失調、難以受孕,都是氣候變化所致?
在孟加拉沿岸地區,多數人也是「靠河吃河」,以養殖蝦蟹或捕魚維生。但該區位處低窪三角洲,近年海平面上升,加上颶風和水浸頻繁,因而出現海水倒灌,流入周圍的河溪及土壤。鹹水毀掉大眾生計,更破壞很多女性的生殖健康。這個全球人口第八多的國家揭示了,氣候變化不僅威脅一己性命,還危害家庭福祉和社區穩定。
聯合國宣佈海洋緊急狀態,代表甚麼?
6 月 27 日至 7 月 1 日,來自全球 120 個國家的代表,共數千名政府官員、海洋專家以及環保人士,雲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席「聯合國海洋峰會」,討論海洋保育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場發言中宣佈,世界正陷入海洋緊急狀態(Ocean Emergency),呼籲各國政府一同捍衛海洋健康。
全球暖化,鹽化亦無處不在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適合耕作,截至 2016 年當地就有 63% 面積用於農業生產。然而,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網上雜誌 Yale E360 報道,到 2050 年左右,南海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大片土地鹽化,不再適合種植水稻。除了湄公河三角洲,世界各地不少同樣肥沃的河流三角洲甚至是內陸地區,也面臨鹽化挑戰。
全球最大漂浮辦公室:旨在防災?
在氣候變化之下,海平面持續上升,讓許多低窪地區不再宜居,要急切尋求與水共存的方法。當中,鹿特丹便有 90% 地區處於海平面以下。為應對無可避免的狀況,這座荷蘭第二大城一直做好應變措施,最近更建造出一座漂浮的辦公大樓。
【COP26】細數即將沉沒之國
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過去 7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7 年,海平面升至歷史新高。如現況持續,估計至 2100 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超過 2 米,全球將有 6.3 億人流離失所,小島國家首當其衝,島民變成「氣候難民」。
從明日大嶼到杜拜:陸沉時代的造島世紀
談及「明日大嶼」填海造島計劃,不少人都批評工程罔顧海平面上升威脅。英國紐卡素大學社會地理學教授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作「島嶼時代」指出,這種矛盾不是香港獨有,由杜拜世界群島、到恒大集團的海花島,人類正在中國和波斯灣國家引領下,進入瘋狂造島的世紀。邦尼特親身考察消失中的島國,與逆天而建的人工島嶼,揭開這個時代的光怪陸離。
孟加拉以蠔作為防波堤
孟加拉南部島嶼庫圖布迪亞島(Kutubdia Island)正面對海平面上升威脅,陸地被淹浸,島民被迫撤離或是搬到地勢較高的地方。更甚是預計到 2050 年,多達 1,330 萬孟加拉人或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為解救這樣的困境,當地研究人員嘗試用蠔礁作為自然防波堤,以延緩當地海平面持續上升的問題。
面對水位上漲,威尼斯人能否避免水淹古蹟?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亦為低窪地區帶來災難。意大利威尼斯有「水都」的美譽,是該國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旅遊城市,可是近年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水浸問題亦愈來愈嚴重。2019 年,因為漲潮加上暴風雨,威尼斯遇上 50 年來最嚴重水災,令到市內不少古蹟受損。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指,現時不少威尼斯人正努力進行預防工作,避免再一次水淹古蹟。
冰川融化,格陵蘭人的兩難
全球暖化,加快冰川流失,導致海平面上升。但隨著冰雪退去,四季如冬、80% 土地由冰雪覆蓋的格陵蘭,卻變得更宜居,經濟更突飛猛進。站在溫室效應最前線的格陵蘭,正面臨生活環境改進與全球暖化的兩難課題。
太平洋島國陸沉,移民是唯一出路?
從地圖遠觀太平洋,可能只見一片藍,但太平洋島嶼數目實際多達 25,000 個,即便在一般地圖上看不見,太平洋島民依然存在。不過在氣候變化下,太平洋不少島國正面臨海平面上升的淹沒威脅。人們可以怎樣拯救他們,避免從地圖上消失的一日真正來臨?4 名來自英美的學者,就以島國基里巴斯為例,撰文呼籲國際伸出援手。
人工島之前:請先迎戰超級颱風
今年超強颱風一波接一波肆虐亞洲,似乎是大災難的預演。正當香港經歷完超強颱風山竹的破壞,政府還銳意填海造島之時;國際氣候專家已經點名呼籲,香港等亞洲沿海大城市,務必在政策及城市規劃著手,迎戰日趨頻繁的超強颱風侵襲,以保市民的性命財產安全。
0.5°C 的鴻溝:何以「微調」氣候變化死線?
科學家們一直警告,必須把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 2°C 內,否則人類將會大禍臨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本週發表的報告卻改口,強調幅度需收窄至 1.5°C。聯合主席 Debra Roberts 更指:「這是分界線,當下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我希望這支科學界最大的號角,能動員人們及減少僥倖。」但是區區 0.5°C,真的有差嗎?
綠色和平:21 世紀氣候變化對香港的長遠影響
繼上年超級颱風「天鴿」後,今年的超級颱風「山竹」吹襲香港,造成近 400 人受傷、1,500 宗冧樹,香港多處地方海水倒灌,導致嚴重水浸和破壞。雖然我們不能將任何個別的極端天氣現象,直接歸因於氣候變化,但多項國際研究已證明,氣候變化將引發更多更強的颱風,並可能造成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人類目前減碳進度緩慢,氣候持續惡化。長遠來說,香港究竟會遭受甚麼影響呢?
不是海平面在上升,而是雅加達在沉降?
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開始浮現,人們亦預測不少國家有可能陸沉消失,當大家把焦點放在旅遊勝地馬爾代夫上,卻無意間忽略真正住著一大群人的大城市 —— 雅加達。作為印尼首都、約 1,000 萬人的家園,在 2050 年之前將有一部分地方完全沉沒在海洋中,儼然是現代版的亞特蘭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