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

|共18篇|

【普京噩夢】1917 年流產兵變,促成俄羅斯政權覆亡?

華格納兵變 24 小時結束,但所影響的又豈止得 24 小時。普京在兵變後的演說提到,必須警惕 1917 年兵變如何為國家帶來苦難。眾所周知,當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較鮮為人知的是當年還有一場兵變,雖然失敗告終,但仍然成為二月革命政權的催命符。這場與華格納兵變相提並論的歷史事件,究竟是甚麼回事?

要看懂 Drive My Car,先讀「凡尼亞舅舅」

去年奪得多個國際大獎的日本電影 Drive My Car,改編自村上春樹作品,原著小說在映後再次暢銷,不少人卻忽略戲中反覆出現的劇中之劇「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這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四大經典之一,所說的是甚麼故事?憑甚麼成為俄羅斯文學經典?

俄羅斯東擴史:西伯利亞汗國之沒落

俄羅斯被指在佔領基輔州布查市期間層殺平民百姓,在 4 月 7 日被踢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據西方媒體所指,布查大屠殺的主謀是俄羅斯陸軍第 64 獨立摩托化步兵旅的歐莫別科夫中校,該步兵旅原本駐紮在遠東地區,歐莫別科夫的亞裔面孔亦受到網民熱議。當俄羅斯把戰爭歸咎於「北約東擴」的時候,俄羅斯帝國史也是一場向東擴張的歷史,今天要講的,就是西伯利亞汗國的故事。

史太林,從神學院學生到布爾什維克(下)

史太林的父親是一名鞋匠,來自工人家庭並成為知識分子的他,受列寧賞識提拔。Suny 補充:「想像一下,像史太林這樣年輕、充滿活力的革命者,讀到列寧『怎麼辦』這本小冊子時,會受到甚麼樣的影響。他們會認為,是列寧的遠見讓自己擔任向外鼓動及宣傳的重要角色。所以,史太林馬上轉為列寧主義的信徒。」

史太林,從神學院學生到布爾什維克(上)

假如希特拉成為畫家、墨索里尼繼續在小學教書,世界或會多一分和平。獨裁者未必天生,出身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的史太林,少時曾進入神學院,日後卻成為布爾什維克一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及歷史學榮譽退休教授 Ronald Grigor Suny 去年出版「史太林:革命之路」(Stalin: Passage to Revolution),追溯史太林從童年在格魯吉亞到投身革命的軌跡。

德國安全套,如何成就俄國共產革命

1917 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建立全球第一個共產政權:蘇聯。蘇聯及後成立共產國際,向世界各地輸出共產主義革命,包括協助成立中國共產黨,影響深遠至今。其實俄國共產革命的背後,有賴當時正與沙俄在一戰交鋒的德國人幫忙,而知名英國歷史學家 Catherine Merridale 就指出,德國安全套是俄國革命家的重要資金來源。

恐共浪潮之下,赫爾辛基在冷戰時期構建的地下天堂

在冷戰時期,歐洲被一分為二,分別是英美法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及蘇聯控制的共產主義陣營。北歐五國之一的芬蘭與蘇聯接壤,但仍維持獨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並致力行中立國路線。可是,與強鄰相連,令芬蘭民眾長期處於恐懼之中,冷戰時,首都赫爾辛基就建造一個巨型的地下天堂,以作求生準備。

推動世界改進的波蘭「五三憲法」

5 月 3 日是波蘭的憲法日。許多國家都有成文憲法,紀念憲法日不足為奇。不過,波蘭立陶宛聯邦在 1791 年通過的「政府法規」(Ustawa Rządowa,即五三憲法),是繼美國後世上第二部、歐洲第一部現代憲法。儘管「五三憲法」僅實行一年,聯邦即面臨沙俄及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Second Partition of Poland),但仍不失為代表西方世界向民主理念進發的里程碑。

滿洲國出身的前 NBA 球星:梅謝里

由於武漢肺炎和全國示威,今年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 NBA 一波三折,最終進入總決賽階段。NBA 於 1946 年誕生,至今已成為全球矚目的賽事,其國際化之路,有賴一眾世界球星如「德國槍」奴域斯基,以及「中國長城」姚明。其實早於 1961 年,就有一名滿洲國出身的俄裔球員加入 NBA,後來更成為全明星級的球員,球衣被勇士隊高掛,他叫做梅謝里(Tom Meschery)。

花果飄零的猶太學者如何改變哲學世界

自公元前 8 世紀,以色列王國滅亡後,猶太人就如花果飄零般,流散到世界各地,多個世紀以來一直顛沛流離。到了 20 世紀,他們屢屢受到殘暴的迫害,德國納粹黨就在二戰期間屠殺約 600 萬猶太人。即使成功存活下來,仍需面對流離失所之苦,猶幸不少倖存者奮發圖強,一段段流亡經歷更成就了許多偉大哲學家。

「故土」海參崴?被遺忘的「北京條約」締約國 —— 俄羅斯

本月 2 日,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在官方微博發文,慶祝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海參崴)建城 160 週年,中國網民批評俄國勾起中國國恥、侮辱挑釁。其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撰文指,海參崴等中國故土,今天已成俄國領土的「這個事實,我們中國人需要接受」。翻查歷史,此一歷史事實,乃出自 1860 年英法聯軍之役簽訂的「北京條約」。相比當年英國憑此條約取得九龍半島,未有實際參與戰爭,一直「居中斡旋」的俄國,更在遠東地區獲得大片領土。

沙俄國家杜馬:議會失效,革命先聲

在世界各地,從古至今,不少獨裁國家都會舉行所謂的「民主」選舉和沿用國會制度,一來意圖分化激進和保守的反對勢力,二來是為獨裁者披上民主的外衣。然而,這種假民主制度,若果做得過火,可能反過來激起民憤,令獨裁者賠上政權。沙俄帝國末年,失敗的國家杜馬改革,就被認為是 1917 年二月革命其中一個起因。

俄中家仇國恨,盡在政治現實中消失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 但可以缺一大塊。後半句由網民所作的調侃,或許深深刺痛不少愛國人士的心。但對中國來說,為甚麼有些家仇國恨必須牢牢記住、代代相傳,有些則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甚至選擇性失憶?在俄中的黑龍江邊境,過去曾發生大屠殺事件,但出於兩國現時的合作需要,這些慘無人道的往事,似乎同遭兩國刻意隱藏。

【圖輯】戰時宣傳地圖

地圖絕不客觀,但失真不一定出於比例不當,也可能是動機不純。倫敦 Map House 近月一場展覽就展出了以戰爭為主題的一系列卡通地圖,示範政治宣傳如何凌駕地理知識。但從失真地圖之中,或者亦能體察到時人的觀點觸角,未嘗不是一種歷史事實。

流放到西伯利亞是怎樣一回事?

因其荒涼,位於俄國北部、東至太平洋的西伯利亞,一直是沙俄和蘇聯流放罪犯之地。在那片廣闊死寂的冰天雪地中,等待罪犯的,只有漫長而無盡的苦役。俄國文學經典「罪與罰」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曾在 1850 年因反對沙皇統治,成為政治犯,遭到流放。刑滿後,他將在經歷寫成「死屋手記」,在書中感嘆:「有多少青春被白白地埋葬在這堵獄牆之下了,有多少偉大的力量被白白地毀滅在這裡了啊!」究竟流放到西伯利亞,是怎樣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