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

|共53篇|

【美國大選】「末日潮青年」會投給誰?

1996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本是最熱衷保護環境的一代。他們被奉為地球的最後希望,尤其是樂觀而活躍的一群,致力扭轉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厄運。但當中部分人有感形勢不妙,他們曾採取激進的系統性變革,並堅持此為唯一的救贖,如今卻對此抱負愈發絕望。這些「末日潮青年」(doomers)對將來心灰意冷,連帶影響他們的人生大計,甚至總統大選的投票意向。

綠色和平:自己未來自己救 —— 11 歲男生的氣候行動

2019 年是香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幾個月屢創新高,有專家更指出,今年有可能再創最熱的一年紀錄。若情況繼續惡化,今日的年輕人將來可能面對更嚴峻的氣候災難。全球近年掀起一股守護氣候的年輕浪潮,多地都有年輕人為自己的未來站出來,要求國際領袖立即應對氣候危機。在香港,為氣候走到前線的,是年僅 11 歲的劉衍一(Lance)。

綠色和平:凝聚社區力量 區議會如何應對氣候危機?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香港位處沿海地區,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經過 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的侵襲後,多區受到風暴潮影響,甚至出現嚴重水浸,我們必須汲取教訓,在容易受風暴潮影響的社區做好防災準備,並從源頭著手減碳,以應對氣候危機。為把氣候議題植根社區及帶來實質改變,綠色和平今年走入多個區議會,遊說區議員跟進氣候議題,為社區應對氣候危機做好準備。

早一點收工,放地球一馬?

去年,德國解放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創辦人 Philipp Frey 主導一項破天荒研究,建議歐洲人將工作時間劇減至每星期 9 小時,以預防氣候系統崩潰。「碳排放量與工時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係。我們大部分人在週末的碳排放量較工作日少。」既然我們的工作模式,影響我們如何消費,那在武漢肺炎重創後,我們又應否少做一些來保護地球?

曾經,我們擁有一個不是暖化的南冰洋

自 19 世紀中期,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約 1 度(攝氏,下同),而整個海平面則上升 0.6 度,碳排放上升導致全球暖化已是不爭事實。但在圍繞南極洲的南冰洋水域,竟有某些地方一度愈來愈冷 —— 在 55 緯度以南的區域尤其明顯,在太平洋流域,每 10 年就下降 0.1 度。雖然科學家仍未完全明白其背後原理,最近卻以模擬器理出一些端倪。

綠色和平:香港物種數目全球第二,未來排名或急跌?

在食物鏈中,一環扣一環,任何改變都有機會影響其他物種。多項國際研究證明,氣候危機將引發更多更強的極端天氣,並可能對整個生態帶來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必須趁此最後關頭,正視並研究對應方法,積極採取行動。

綠色和平:澳洲山火的天災與人禍

全球關注的澳洲山火,焚燒逾 220 多天後,澳洲消防部終於宣佈災情受到基本控制,惟接踵而來的,是持續暴雨,引發另一個生態危機。這場山火,導致至少 33 人死亡,多於 1,800 萬公頃土地被毀,相當於超過 168 個香港,超過 5 個台灣的面積,是澳洲史上其中一場最嚴重的火災,但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澳洲大旱,連袋鼠都乾死

澳洲東部現被山火吞噬,但早在幾年前,當地早已出現大量死屍 —— 說的是澳洲國寶,袋鼠。約 4 年前開始,澳洲經歷當地史上最嚴重的旱災,自此在新南威爾士這個全澳人口最多的州分,相信已有至少 500 萬隻袋鼠慘烈死亡。這個生態危機促使人們呼籲澳洲改變管理袋鼠的方法。

天道

“Man is the most insane species. He worships an invisible God and destroys a visible Nature. Unaware that this Nature he’s destroying is this God he’s worshipping.”
— Hubert Reeves, Canadian astrophysicist

人是最瘋狂的物種,他們崇拜看不見的神,卻摧毀看得到的大自然。殊不知,他們正在破壞的,正是其崇拜的神。
— 于貝爾.雷弗(加拿大天文物理學家)

行動者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 Margaret Mea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有一件事情一直在發生:永遠不要懷疑一群少數非常用心、承諾要做事、深思有想法的人,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 瑪格麗特.米德(美國人類學家)

綠色和平:興土木乏保育的施政方針

今年的施政報告聚焦於土地及房屋政策,但環保政策卻著墨太少,最受觸目的,是撥款資助業主、車主及廠家購買或轉用環保設備,而市民最關注的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只是輕描淡寫。施政報告採取的「興土木、乏保育」方向,真的能為香港帶來「雨過天青」的景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