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不只中國,整個共產世界都走到歷史關口,不約而同地面對政治改革壓力,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斯古(Nicolae Ceaușescu)選擇用軍隊回應,結果遭到反對派活捉處決,與整個蘇共集團一同壽終正寢。究竟這場抵住軍隊屠城的民運,有否達到民主過渡的目標?反對派領袖為何與李鵬甚有淵源?
民主運動
|共15篇|
南非暴政時期:非洲民族議會的解放檔案
很多專制政權會透過資訊審查鎮壓民主運動。有時候,政府會以法律或者行政手段,直接把資訊刪走。也有時候是員工為求人身安全、三餐溫飽,進行自我審查。不過在亂世之中,總會有人憑良心和勇氣守護記憶,南非大學學者 Mpho Ngoepe 和普馬蘭加大學學者 Sidney Netshakhuma 就在檔案學期刊 Archival Science 發表研究,講述非洲民族議會的「解放檔案」(Liberation Archives)。
鄭立:「海虎」真的反對民主嗎?
民運學生之所以被討厭,不是因為民主,而是肥良覺得他們想要分享別人吃苦得來的權力,但面對暴力時卻完全無力、也沒想過反抗,逃走後連反攻的想法也沒有。他從骨子裡痛恨、鄙視的,是任何想要權力,但遇上風險與代價就立即退縮的心態,而他可能覺得大部分支持民主的人都是如此,雖然不是全部。
逆權教會:為南韓民主化奮鬥的基督教會
在很多國家,教會一直是民主化重要的推手,受到專制政權無情打壓。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南韓民主運動,很多基督教會無懼壓迫,為自由奮鬥。
偽民主的國度,人民將「奉陪到底」
今年 4 月,高齡 82 歲的阿爾及利亞時任總統布特弗利卡在輿論壓力下正式辭任,結束 20 年領導者身分。12 月 12 日將為新一屆大選投票日,23 名候選人當中最終只有 5 人「入閘」,而且均為布特弗利卡的舊下屬或支持者,民眾質疑他們是前總統的傀儡,所謂的民主選舉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於是再度上街抗議,要求他們全數退選,否則罷絕投票。
重返逆權現場:韓國酷刑室證抗暴之路
韓國真人真事改編電影「1987:逆權公民」中,大學生朴鍾哲被警察拷問致死。如電影對白所言,過程發生在「死了也沒有人知道」的南營洞對共分室。多年後,用作酷刑逼供的對共分室,已改建為人權中心,並即將重新改建成紀念博物館。
左翼民粹主義對香港的啟示
比利時政治哲學家墨菲(Chantal Mouffe)新作「寫給左翼民粹主義」中譯本近日付梓,書中聚焦西歐後民主「競勝」(agonistic)策略,討論建基於民主體制之上,主題與前設表面上迥異於香港語境,不過正如墨菲自言,本書重點在於戰略論述,特別是如何建構人民、塑造統識(hegemony)以及號召基進化民主,釐清有關民粹的種種概念,相信對香港民主運動不無啟發。
窗邊咆哮的源流
每晚 9、10 點,全港各住宅區吶喊聲就此起彼落。「百萬吶喊」(Million Scream)由連登討論區發起,聲稱借鑑瑞典學生減壓傳統及 2018 年亞美尼亞和平抗爭,其實類似手法屢見於世界各地抗議運動,其中一個起源更是 1970 年代的伊朗革命。
Moyashi:求雨舞寓言
摸著石頭過河的村民時而偷聽村外的傳說,時而嘗試新的求雨儀式,希望觸發某些條件,最終能迎來夢寐以求的雨水。直到今天,村裡的求雨舞仍在繼續。
懼怕自由
“Liberty means responsibility. That is why most men dread it.”
— Bernard Shaw, Irish playwright
自由意味著責任。這就是多數人懼怕自由的原因。
— 蕭伯納(愛爾蘭劇作家)
北京以外的六四現場
六四事件 30 週年,每逢提及解放軍的血腥鎮壓,大家定必想到北京天安門。其實當年民主運動遠遠不限北京,北至長春、西至蘭州、南至廣州,示威蔓延各省市,無數學生和市民義憤填膺走上街頭,最終卻在軍警撲殺下犧牲。但受制於嚴密的新聞封鎖,加上大多數外國記者都留守北京,令地方的消息相當零散。
文學遊囈:教育議會
貫穿 19 世紀英國的民主運動不也一樣,平民(Man)爭取晉身公民(citizen),落實本應普世的政治權利?民主從未困於議事廳,它無處不在。如果議會的存在有任何教育意義,受教的不是公眾,是議會。
俄國陰影下,亞美尼亞如何成就和平革命?
總統連任兩屆,到達任期上限,於是換個位置以總理身份繼續掌權,這正是普京在俄羅斯屹立未倒的權術。前蘇聯國家亞美尼亞的總統,原本打算按照同樣劇本如法炮製,但國民未有就範,民主抗爭漫延全國,半年前成功將總統拉下馬,被譽為「亞美尼亞天鵝絨革命」。當俄羅斯仍然駐軍當地,革命是如何在普京眼底下取得成功?事隔半年了,亞美尼亞又改變了多少?
「少年來了」: 光州事件不只逆權司機
去年上映的電影「逆權司機」恍如平地一聲雷,引起外國人對近 40 年前光州事件的關注,層層剝開光州十日之殤中,血淋淋的真相 —— 當年前仆後繼湧向槍炮口的血肉之軀;的士車隊駛進錦南路橫亙於軍民對峙戰線之間的英姿;深入虎穴的德國記者和其鏡頭下的真相。關於光州事件,一切都顯得那麼壯烈,然而鎂光燈沒有照到的,還有在運動中懵懂死去與半死不活、卑微的小人物。出身光州的作家韓江,整合史料與倖存者訪談,寫出小說「少年來了」,代替那些迎向軍隊同時被國家背棄的少年們,展示國旗包覆下、被深深割開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