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

|共71篇|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5 —— 文化傳承講求極致

當看到日本的麻雀選手穿著像賽車或田徑運動員般的運動服,上面印了多個贊助品牌的商標時,就知道這是一門大生意。因此在推動麻雀文化前,要先問能否把它變成一門生意?當這門生意能夠養活正在參與這門生意的人時,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鴻若遠:未來第二季,先來真人版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

雖然只看了頭 5 集,但參加者已由一開始的 400 多人,驟降至 100 人以下。而每個人的性格亦開始浮現出來,有人渴望和最強的人團結一起,有人則趁機把有機會問鼎冠軍的最強對手除掉,因為人人都知道,團結只是暫時方向,到最後還是只得一人獲勝,所以比自己強的對手永遠是威脅,不管他/她是站在己方還是對面。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3 —— 麻雀比賽中被遺忘的兩個角色:裁判與戥腳

麻雀是個固定人數的比賽,一定是以四人為單位,當分配好後,就不好隨便改變。若是足球比賽,大家多打一個少打一個,或許會影響強弱之勢,但只要雙方同意,比賽還是可以繼續。可是打麻雀就缺一不可了。因此主辦方得準備好一定戥腳人數,以應付臨場需要。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2 —— 麻雀在老外和華人眼中的區別

試問有哪個校董會願意借出禮堂,給人家去舉行一場麻雀大賽?哪怕這場比賽根本不牽涉半點賭博成分。因為在華人眼中,麻雀早被定義成發生在掛著霓虹燈的竹館中,某個角落還有著關二哥神位、下面供著祭品及插著刀的薑。即使打麻雀不算是非法活動,但難免都是會跟三教九流、難登大雅之堂等詞彙掛鈎。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0 —— 關於廣東牌和台灣牌之間的爭持

有人認為台灣牌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和技術性,更能凸顯雀手技術,亦可增加刺激感;但也有人認為身為海外香港人,打廣東牌才是「根正苗紅」。當然,台灣牌支持者認為其實有不少港人在香港早已打著台灣牌,因此更為普及。

曾詩敏:走入大型運動會的街頭文化

部分跟街頭相關的文化,以往被視為次文化,或是屬於一些小眾社群的活動;但近年愈來愈多走進主流的機會,包括在體育的世界中,亮相於頂尖賽事的舞台。在上屆東京奧運,滑板首次成為奧運項目,下屆在巴黎亦有得留低,至於霹靂舞也將會躋身奧運。

NBA 轉播權之戰:串流平台要進來了……嗎?

NBA 全新賽季上月 25 日開鑼,由丹佛金塊主場對戰洛杉磯湖人,但場外消息似乎比場內比賽更受關注。現有轉播權即將到期,NBA 賽會正在洽商未來賽季的轉播權,由於愈來愈多觀眾透過串流平台而非付費有線電視觀看直播體育賽事,外界正猜測 NBA 轉播模式會否革新,引入科技企業加入轉播,而這些協議將如何改變觀看比賽的方式、影響美國媒體未來?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7 —— 對於海外港人自發組織 Logo 的想法

Logo 設計和練習功夫一樣,不以實戰做案例,是很難研究出來。在這點上,筆者就試以近日網上留意到的英國麻雀大賽 Logo 作為討論準則,與其他如雨後春筍的香港人團體分享,從專業設計角度看這樣的 Logo,應該如何改善。

中國女足曾經輝煌,何以後勁不繼?

中國女足 8 次參加女子世界盃,今屆首次在小組賽出局,主教練水青霞承認球隊與歐洲對手之間差距「巨大」。有政策支持,中國隊曾是一支勁旅,成績最好的一次是 1999 年打入決賽。為何女足後勁不繼、差距愈來愈大?看看分組賽以 1:6 大勝中國的英格蘭,或可參考一二。

曾詩敏:溫布頓公開賽 ——「歷史」與「當今」共存

來到年中這個時候,網球四大滿貫輪到英國的溫布頓。這項被稱為歷史最悠久的大滿貫賽事,向來跟「歷史」、「傳統」和「優雅」等字扯上關係。隨著比賽拉開戰幔,最近賽事的宣傳、媒體、內容、資訊、討論⋯⋯當然也一浪接一浪,「歷史」和「當今」如何衝擊和共存,亦是頗有趣的觀察。

曾詩敏:足球真的流在他們血內

那時初出茅廬當體育記者,也許是因為我的語文背景,不久就有幸獲得出差機會,跟傑志遠赴西班牙跟進(時為「香港巴塞足球學校」)小將們當地參賽。時光荏苒,當年那些小男生如今都變了大男孩,當中有些在足球路上已經走得愈來愈高且遠。這一次又是傑志,換個角色,客串隨隊幫忙一些媒體創作和運作上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