殮葬

|共43篇|

被遺忘的美國總統葬禮傳統:靈柩列車

美國已故前總統老布殊的靈柩,於 12 月 6 日以特別列車運往德州下葬,不少人都對此感到好奇。事實上,在昔日未有空軍一號的年代,以火車運送已故總統靈柩是國家最高規格的禮儀,但隨著交通技術進步,靈柩列車傳統逐步走入歷史。

給孤獨逝者一個體面的葬禮

「不僅他們的死亡被忽視,他們的生命也被忽視了。」此話出自一名德國牧師。獨居者死後一直無人發現,發現也無人認領,情況已不只發生在日本,德國「孤獨死」個案愈來愈多,為了令死者可以入土為安,就只能靠宗教慈善組織或地方政府,逝者才能得到最後一點尊嚴。

土地問題,先人要「上樓」了

人口爆炸土地不足,生人要有斗室安居尚且奢侈,逝者遺體更是無處安放。在據分析已超前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的印度,礙於宗教規條所限不能火葬,墳場空間不足唯有層層疊式安葬先人,新人疊舊人,盡用有限墳地。除此以外,更有填場辦起垂直墳墓,只為壓縮墳墓佔地。

不利用悲傷的殯葬業

中國人最重視喪葬之禮。有說喪禮目的是令活在世上的人寬心,所以要為離世的人做一些必要的儀式,但發展到後來,因為可以獨攬此這門死亡生意,殯葬業某程度上帶來了喪禮形式化、過度鋪張,或是趁機「發死人財」等陋習。英國一些殯葬業人士有見及此,著手改革殯葬業,為家屬提供其他選擇。

李衍蒨:再談「液體化火葬」—— 屍體獨享的水療

於 9 月時,我簡單的跟各位討論及介紹過「液體化火葬」。隨後,這綠色殯葬方式愈來愈多人注意,更於上週被主流媒體報道,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及好奇心。當然,同時吸引了不少異議的聲音,有些更因為報道篇幅有限而沒有完全正確了解,覺得其實「液體化火葬」是毀滅證據的好方法!有見及此,容許我再深入的為大家再精簡討論「液體化火葬」。

泰王大葬,狗最超然

已故泰王拉瑪九世 Bhumibol Adulyadej 於去年駕崩,停靈一年後,將於 26 日進行移靈及火化儀式。政府估計,在葬禮期間,會有超過 25 萬國民會前來獻花致敬,送別老國王最後一程。位於曼谷皇家田廣場的火葬塔,由一組九座黃金閣構成。中央最高的塔,喻意著在佛教和古印度神話中作為宇宙中心的神山「須彌山」,亦將會是泰王火化後的其中一個安葬之所。塔內有各種神獸和神明的畫像和雕塑,然而,凌駕於衪們之上的,卻是兩隻狗。地位能夠如此超然的,是泰王普密蓬生前的兩隻愛犬 —— Tongdaeng 和 Cao Cao。儘管有人在心底深信,泰王愛養狗是暗示了他對人民的真正想法,但畢竟泰王晚年經歷過不少次政變和反政府危機,設一對「王之犬」雕像,死後有愛犬相伴,興許只是老國王得享安寧的遺願之一。

萬般帶不走,壽衣始終要想一想

現代都市人衣著考究,大家都養成了自己的穿搭喜好,但生前有想過人生最後一程要穿甚麼嗎?萬般帶不走,除了業障,會跟著你上路的,最重要還是那件壽衣。西方國家的壽衣「潮流」,在歷史上經過了從簡到繁,然後再化繁為簡的進程。傳統的三件頭禮服已經過時,現在較為流行的壽衣款式是牛仔褲、運動外套、心儀球會的球衣、工作服甚至睡衣。

李衍蒨:塞浦路斯挖墳者

塞浦路斯 —— 掘墳。我把一個比較鮮為人知的歐洲度假勝地跟一個罕見的活動組合在一起,並整整在這個組合下生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你一定會問,為甚麼是塞浦路斯?為甚麼要掘墳?每副骸骨背後都背負著一個故事 —— 一個人的傳記。除了傾訴他們的一生、死前及死時的經歷,宏觀來說亦告訴了我們上一代甚至再上一代的社會問題、習俗甚至風氣。從他們一些骨折、病理等症狀,沉默地訴說他們成長的環境。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雖死猶生,何為大體?

台灣導演陳志漢的記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講述台灣人徐玉娥女士將遺體捐獻到輔大作為「大體老師」的經歷,從而延伸一段圍繞著她和家人、學生以至輔大教師,於死後才開展的,沉默而親密的關係。生死有命,萬般帶不走,但還是有人冀望能以某種形式,於世間留下一些東西。遺體捐贈所傳承的,是無形的經歷和體驗。但華人社會素來有「留全屍」的傳統觀念,以至捐贈者不多。其中的人,或不止對死後有一定忌諱,對死亡本身也是,以為泰然面對,卻更可能只是不敢正視。

李衍蒨:何謂「液體化火葬」?

最近,突然有很多人都問我到底甚麼是「液體化火葬」,因為名字有點令人困惑:又火葬,又液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程序的正式名稱為 Alkaline Hydrolysis。我們稱它為液體化火葬,是因為在這個過程的最後,可以拿到像骨灰的白色粉末,但同時屍體的其他部分會變成液體排走。

李衍蒨:對屍蟲的情有獨鍾

與法醫相比,法醫人類學家處理的屍體一定不「新鮮」,多半處於進階腐化階段,甚至已經變成骨頭。因此,屍體腐化都是幫忙推算的好工具。如果屍體存放在陰涼處(如埋葬在墳裡),遠離動物及昆蟲,都會減慢腐化進程。在腐爛的過程中,屍體不單是我們身體內在的酵素及細菌的食物,更是昆蟲及動物的盛宴 —— 昆蟲學家就能按照昆蟲的既定成長週期,推算出死亡時間。

李衍蒨:腐屍(嘗試)出土記

塞浦路斯的土葬法有兩種做法。一是按傳統,直接購買一個屬於家族的墳。但因為部份塞浦路斯人未能負擔高昂的費用,接下來的做法也逐漸通用起來 ── 租。現在的墳墓一般都帶 5 年租約,約滿後,除非家屬買下原本租用的墳墓,不然就會把先人的骨骸掘起,由「專業掘墳員」來清洗及處理,再把先人的 206 塊骨頭放到鐵盒裡,交還給家人。

無限創意,能拯救日本殯儀業?

傳統殯儀業收益持續緊縮,但不少商家卻看到了賺錢的好機會。文具廠商推出專門用來寫遺囑的簿、善終服務公司提供東京灣撒骨灰服務、亞馬遜日本(Amazon Japan)提供和尚租借服務、雅虎日本(Yahoo Japan)推出 Yahoo Ending,自動設立網上的紀念網站⋯⋯然而這種轉型可能嗎?最後入土為安的會是殯儀業本身嗎?

李衍蒨:火葬場醜聞

上個星期由於跟另外一位病理學家研究合作企劃,講到了考古骨灰龕這一塊。我跟顧問教授隨口提起了本月初鑽石山火葬場焚化爐失靈一事及其後利用紅外線溫度探測器分開以火化過的骨骸的做法,她本人連同在實驗室裡的其他研究人員都不禁深鎖眉頭。

生得高,隨時不得好死,無葬身之地?

「死後能否有安身之所?」這對 18 世紀的「愛爾蘭巨人」 Charles Byrne 來說是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在古代,若果長得太高,隨時會像 Byrne 一樣死無葬身之地,骸骨要放在一座位於倫敦的博物館中,供後人遊客仰視拍攝——近日,英國社會忽然再對 Bryne 的屍骨的去向掀起熱烈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