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

|共13篇|

【新詞】相遇主義:通過相遇讓都市人產生共情

近年,香港興起一股散步熱潮,把城市中的種種邂逅變成浪漫的相遇。英國作家兼藝術家 Andy Field 就在今年 5 月發表著作 Encounterism,中文可以暫譯為「相遇主義」。Field 覺得人與人之間各種偶然的相遇 —— 無論是好是壞、熱情或冷淡 —— 都令人著迷不已,接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態度。

大腦植入物,助癱瘓者再次行走

脊髓損傷可以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癱瘓,較幸運的或者可以通過訓練重新行走,但也有人自此無法再次站立。不同研究一直探索如何幫助癱瘓者重踏步履,科學家試過直接修復損傷並以電刺激腿部肌肉,去年又有研究直接對患者脊髓施電刺激。近日由瑞士研究人員領導、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則使用大腦植入物,成功令實驗參與者再次走路。

從黑猩猩身上,了解人為何兩腿走路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寫道:「原始人需要雙腿行走才能騰出雙手⋯⋯ 如果手和手臂慣於用在運動能力上,就幾乎不可能臻善至足以製造武器,或者投石、擲矛時對準目標。」發展出一雙巧手,是人類先祖從四肢變成雙腳行走的理論之一。科學家一直就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爭論不休,英美人類學家近日就通過觀察黑猩猩,提出人類雙腳行走的能力,乃於樹上發展,而非地下。

日本如何變成道路最安全的國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字,全球每年大約有 130 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是 5 至 29 歲年齡群的頭號殺手。各國都嘗試改善道路安全,尤其是像美國般以汽車主導交通模式的國家。香港人熟悉的日本就成為各國取經對象,經過 60 年努力,日本戰勝了昔日的交通戰爭,成為世上道路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以一紙精心設計的地圖,勾起人們對步行的熱愛

步行是一種健康而且相對簡單的運動,更可以節省車費,又為環保出力。然而,有些大城市的設計未必適合步行,例如空氣污染嚴重,人多擠迫,甚至會人車爭路。彭博社報道,英國倫敦一個組織就略施小計,透過一紙精心設計的地圖,令在大城市步行變得更有趣而舒適。

日行 1 萬步:是日本公司生產出來的偽科學?

在過去,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醫學專家呼籲市民每日步行 1 萬步,指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然而,為甚麼是 1 萬步,而非 7,000 步,又或者 4,000 步?背後的科學理據何在?有專家就指,每日步行 1 萬步的說法,當初只是一間日本公司的營銷手段。

預防長者致命威脅 —— 跌倒

「年紀大,機器壞」,聽來雖然無奈,卻也真實。年輕時摔上一跤,再痛的損傷也能復元,但身為長者,輕輕一摔可能就是禁不起的事。長者跌倒後最嚴重的情況,是足以致命。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老年病學家 Elizabeth Eckstrom 博士相信:「年齡增長是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但大多風險可以降低。」專家們就提供以下建議,有助預防跌倒。

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港鐵星期二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 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