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

|共11篇|

大型檢測所費不貲,但真的物有所值?

疫情以來,為進行病毒測試,排隊讓人用棉花棒「撩鼻、撩喉嚨」,已成為各地人民熟悉又麻煩的生活日常。但在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有些國家的衛生部門開始對進行大型檢測的好處產生疑問,尤其這些措施的花費數以億計。路透社記者就此詢問各地科學家意見,了解繼續大型檢測的實際效用。

AI 轉身變:生產鏈技術如何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每套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皆由成千上萬的拼圖組裝而成,從檢測到會診,中間經歷無數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做好管理。對於一些資源緊拙但疫病為患的政府而言,要維持醫療系統是特別艱鉅的任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在跨國機構協助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用人工智能支援的生產鏈管理程式,決定新診所選址、分配人手和裝備,令人民更容易得到醫療服務。

大流行下太緊張,可能是疾病焦慮?

天氣寒冷,打噴嚏不足為奇。不過疫情之下,幾個噴嚏、幾聲咳嗽,或者會懷疑自己是否「中招」。關注個人健康是人之常情,但過度擔心患上嚴重未確診疾病者,可能有疾病焦慮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科學作家 David Robson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指,疫情期間,部分人的疾病焦慮感受可能變得更嚴重。

池逸知:呼吸有害?居家偵測癌症不是夢

世界上的聰明頭腦,都在想方設法,研究「擊倒」癌症的法門。在英國,有群熱心科研的團隊嘗試打破傳統,以呼吸測試的方法,透過分析人們在呼吸中的化學物,從而得出一些早期肺癌病人的生物特徵,並以此為目標,拯救更多生命 —— 亦即 Owlstone Medical。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運動員興奮劑檢測

東京奧運進行得如火如荼,各項賽事陸續見成績。國際檢測機構(ITA)曾表示,2020 東奧實施的,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興奮劑計劃,期間將檢驗約 5,000 份運動員尿液及血液樣本。世界田徑聯會主席 Sebastian Coe 亦警告,使用興奮劑的人,現在比以往更難逃脫。然而,「經濟學人」在奧運開幕前的報道認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藥、狡詐的用藥計劃及制度問題,都讓禁藥有機可乘。

文在寅自豪的「K 防疫」,反成第三波疫情推手?

上週六起,南韓單日確診感染武漢肺炎患者徘徊千宗,到了本週一,單日死亡人數為破紀錄的 13 名,危殆及嚴重患者激增 20 人。若情況持續,研究預測到明年 3 月,或會單日新增 5,000 新症。多份報章砲轟,總統文在寅自豪的「K 防疫」模式,如今反成醫療系統重擔,他卻繼續吹噓,禍害全國人民。

全民檢測:西方醫學家為何反對?

特首林鄭月娥聲稱,有「所謂專家、醫生」不斷抹黑全民檢測計劃、阻止市民參與檢測,是出於「政治計算的目的」,意在抹黑中央、破壞香港與中央關係。另一方面,有醫護公會及民主派人士呼籲杯葛檢測計劃。姑勿論人文醫學家早就指出公共衛生是政治問題,又有本地的國情因素,而在外國醫學家層面,全民檢測背後的醫學理據為何?

電子鼻靠「嗅覺」檢測武漢肺炎

有輿論質疑,香港政府推出的武漢肺炎「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動機不純。亦分別有專家指出成效難以預計、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檢測、配合居家令才能實現全面篩查感染者的目標等等,要成功推行經實驗室分析的大規模檢測計劃,可能困難重重。以色列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正開發針對武肺病毒、分析呼氣的電子檢測器。縱使不能取代準確度較高的檢測方式,卻可能為日常出入公共場所,提供相對穩妥的保障。

第二波疫情下,東京都的「檢測難民」

過去一週,東京都爆發第二波疫情,每日新增逾 200 至 300 多宗確診感染個案。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解釋,確診數飆升與 PCR 檢測數目大幅增加有關。但東京都政府數據顯示,近日陽性率變化不大。更諷刺的是,不少都民投訴,明明已有病徵,卻遲遲未獲檢測。這些「檢測難民」要承受身體不適及心理壓力,同時增加社區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