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打破偏見」這件事,說來「耐人尋味」。似乎許多時候當我們想要撕去某種標籤,便得大肆地承認它們的存在,彷彿要先對這種標籤予以肯定。
標籤
|共10篇|
李衍蒨:龐貝與性別的反思
雖然生理上的性別(biological sex)只有男或女,但社會上的性別(gender)並不一定只得兩種。就算一樣被認為是男性,兩人有否相戀也不得而知。而就算是相戀,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定義,又是否跟今天一樣呢?
林靖風:王菀之「The Pink Room Experience」—— 無色的空間
香港多媒體藝術家及唱作歌手王菀之,在熙攘的銅鑼灣街頭,策劃了一場名為 The Pink Room Experience 的概念藝術展覽,嘗試探討現今的標籤文化對個人身份認同所帶來的影響。
Moyashi:數碼龐克與後數碼龐克
終極而言,「數碼龐克」抑或「後數碼龐克」都是概念工具,重要的是如何捕捉時代的變遷,又如何轉化成文字和影像。從美國到日本再回到美國,由先鋒文學到大眾文化,由逆輸入美國的日本九龍城,再到文化懷舊式的重製,數碼龐克一直在不同人手中變化著。
Moyashi:日本、歧視、還有那被炎上的 Nike
日本的「歧視」是戰後社會的系統性呈現,無論你在運動場上拿多少個獎盃,都不代表你能被「主流社會」接納。外國人還是混血兒都只是標籤的一種,即使你父母是純正的日本人,若你是個 50 歲的獨身女性派遣員工,對於「日本主流社會」來說,你仍是個渣滓。
由人工智能定義你是「失敗者」?
人可以用偏見任意定義人為顏色物件,現時連人工智能也可以隨便為人加上標籤。據「紐約時報」報道,數碼藝術項目網站 ImageNet Roulette,其人工智能可以分析用戶上傳的每張臉,並根據其資料庫作描述。程式揭示了偏見如何滲透到人工智能技術中。
如何克服「體育堂的陰影」?
多項研究證實,久坐有損身體健康。然而,有些人始終抗拒運動,只因過去上體育堂時留下陰影,讓他們從此對體育「敬而遠之」。這種恐懼其實絕非無藥可治,早前英國「衛報」訪問多名私人教練及心理學家,教讀者正視問題並提供解決良方。
Moyashi:尋找御宅族的犯罪理由
一味歸咎於個人精神的異常性,結果是令人忽略社會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性,也無助疏理事件的因由。「京都動畫」縱火的犯人是不是御宅族,或者是不是某個角色的愛好者,不是重點 —— 起碼沒有證據證明存在直接關連。在御宅族之前,他是一個縱火犯,消費喜好不能視為犯案的唯一原因。
食用「過期」食品,有害嗎?
食品過期,有人會馬上丟棄,有人會當「勇者」嘗試食用。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有人吃過期食品整整 1 年,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產品上的到期日似乎不可完全作準。
陶傑:要 Define,不要定性
甚麼叫做「定性」?是中國專制現代社會統治者對各層臣民及其行為無可抗拒的標籤印記。有如皇帝賜謚,對一個人、一件事,開金口而定下的生殺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