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 AI 技術發展引發投資熱潮,不少企業都想分一杯羹,但 AI 力量不限於寫文、聊天或造圖。其實 AI 已默默幫助科學家突破技術瓶頸,在科學研究取得數項重大成果,甚至破解一道核聚變發電的難題,改變全體人類未來。
核聚變
|共6篇|
Open AI 行政總裁的硬技術投資(二):無限能源
人工智能程式 ChatGPT 轟動全球,瞬間改變多個行業的工作模式,亦令 Open AI 行政總裁奧特曼(Sam Altman)成為美國矽谷的風雲人物。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奧特曼正投資「硬技術」,意即一些暫時被認為是空中樓閣,需要長期研究的科技。除了人工智能以及前文介紹的壽命延長技術,奧特曼也押注無限能源的開發工作。
核聚變有新突破,人類又離「人造太陽」近一步?
經歷多年研究,美國政府科學家首次實現核聚變反應的淨能量增益,使人類向無限、零碳能源的目標邁出一大步。核聚變反應與太陽產生熱能的原理相同,因此被科學界稱為「人造太陽」,其發電潛力不容忽視,如果研發成功,則安全性如何?會產生對地球有害的物質嗎?
人造太陽: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曙光
2010 年,霍金在「時代雜誌」中談及,希望有生之年看見核聚變成為實用的產能方式,提供源源不絕的潔淨能源。自 1930 年代起,世界一直嘗試掌握核聚變技術,經歷近一個世紀,終於在法國普羅旺斯 Saint-Paul-lez-Durance 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中漸見曙光。
核聚變發電,離我們還有多遠?
最近,科學家在英國核聚變實驗室,就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刷新紀錄,背後原理形同「人造小太陽」。多名核工程師接受訪問,解釋實驗成果及背後原理。究竟核聚變發電離我們還有多遠?對未來能源又有甚麼啟示?
脫歐的輻射後遺
核聚變是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核聚變比現時核裂變反應堆產生更少核廢料,也無碳排放,數世紀以來,科學一直致力研究以核聚變產生所需能量。位於英國牛津郡的 Culham 核聚變研究所 (Centre for Fusion Energy)是由歐洲資助的研究中心。不過脫歐卻令這座研究所的前途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