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受過欺凌者,可能不是孤例。據估計,高達 35% 的人曾經歷過欺凌。研究已證明被欺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的風險。就心理健康而言,欺凌的危害更與虐待兒童一樣,甚至更嚴重。大約 20% 被欺凌者在將來的生活仍會經歷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到 50 歲時也是如此。沒有人會打從心底笑著接受欺凌,但為甚麼仍然有人要成為欺凌者?
校園欺凌
|共15篇|
【只有黑暗沒有榮耀】校園暴力,南韓人的「集體記憶」
Netflix 劇集「黑暗榮耀」帶動南韓社會討論校園欺凌問題,但諷刺的是,導演安吉鎬亦被爆出在年少留學時曾參與欺凌。欺凌事件在南韓異常普遍,目前卻只能靠受害者長大後站出來指控,欺凌者才會受社會譴責,但他們仍不必為造成他人身心創傷負上刑責。受害者希望往後不必靠自己「復仇」,欺凌者也能得到應得懲罰,甚至是學校及當局能從源頭杜絕欺凌問題。
Moyashi:欺凌是確保自己不被欺凌的最佳手段
在大多的欺凌事件被揭發後,大眾經常都無法理解,受害人不一定是個討厭鬼,反而本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為甚麼會被欺凌?加害者明明沒有實質好處,竟然會如此心狠手辣。事實不是受害者有甚麼特別,也不一定犯下甚麼天大的過錯,而是因為群體為了維持自己的向心力,急於找一個倒楣鬼。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扭曲的韓國體壇:金牌至上,暴力有理
日前韓國女排一對選手姊妹被揭曾為校園暴力加害者,被無限期剝奪國家代表資格。雖然當局雷厲風行,但外界難免想起近年南韓多宗體壇霸凌、體罰、性侵的事件。有調查更發現,學生選手對教練及前輩唯命是從,即使遭受暴力亦未敢發聲,甚至被灌輸「不被打不成材」、「愛你才會打你」等扭曲觀念,為了奪金而啞忍一切,部分受害者甚至仍在就讀小學。
日本校園欺凌史
有香港中學男生被同學剝褲凌辱,數名男生在旁嬉笑,校方指這並非欺凌,只是同學玩得過火。但有該校的學生指,該校的欺凌情況普遍,屢次投訴不果後因而轉校了事。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嚴重,未成年者的自殺案中,其中 3 成的原因是源自學校問題。校園欺凌除了直接毆打、還有集體無視、強迫盜竊、強迫在女同學面前自瀆,曾有將受害者迫到自殺的案例,更有部分事件是加害者親手把受害者殺死。
鄭立:作為一個教師,為何我不喜歡「麻辣教師 GTO」?
「麻辣教師 GTO」這作品的中心思想,跟啟蒙運動時期的盧梭有點像,就是人類本性非惡,會變「惡」是源自環境與體驗。大家會非議鬼塚老師行為古怪,以暴易暴,但剝開那不良少年的設定,我反而在他身上,找到了我很多現實教育工作者的影子。還記得教育文憑教我要體諒學生,認為他們的行為都是「情緒問題」,結果我看到現實很多教師也是這樣做,對於沒有搞事或者受害者,卻總是有意無意被忽視了,這是我在教育現場常看到的事情。
紅眼:「今日我至叻」—— 熱血最低點,新派純情昭和風
故事講述在一個連「中二病」這說法都未有的日子裡,兩名轉校生三橋和伊藤,都不約而同想趁著轉校的大好機會,把底子故意洗黑,將薯頭薯腦的自己改造成校園裡最酷的不良少年。一如福田雄一過去幾部代表作如「女子戰隊」和「勇者義彥」,三橋既有一腔熱血,實際上賴皮弱氣,插科打諢般重現了所謂男子漢的約定、公平決鬥和壞人底線等不良少年的荒腔教條。完全過時的誇張演出,連同 80 年代的鮮明角色造型,翻唱那一首「男人的勳章」作主題曲,意外帶起了一種不曾存在過的昭和青春狂想。
反猶太主義何以在德國死灰復燃?
在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反猶太主義一度式微,但近年卻有死灰復燃之勢,去年德國警方就接報有 1,453 宗反猶事件。有猶太人組織警告,近年崛起的德國極右勢力固然是反猶成因,但部分問題亦源自中東的移民家庭,他們或因以巴衝突而痛恨猶太人,這股仇恨情緒感染下一代,成為反猶問題在校園滋長的成因之一。
夕立:「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不變的關係中失去自己
比「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寫 4 位女高中生為了去加入民間的南極考察隊,又打工賺旅費,又無視群眾訕笑自己努力,甚至想過誘惑民間考察隊;最後因為電視台的直播節目支持,她們掙脫了自己各自所在的小團體,踏上前無古人的南極之旅。如果單純只是說他們掙脫了原來的小團體,踏上了征途,那就沒有甚麼好說,只是隨處可見的勵志故事。有趣的是動畫用了很大篇幅去談:其中 3 位女主角離開日本前往南極之時,生活的「時間停滯了」,離開反而給她們機會,檢視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她被欺凌,只因來自福島
7 年前,日本東北 3 縣發生強烈地震,當時海嘯沖毀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及 9 歲女童關根颯姬的家。她與家人移居縣外避難,但相比奪去無數性命財產的天災,更殘酷的是在轉校後承受的欺凌。早前她到紐約出席一個 311 追悼會時憶述,同學們對她進行言語攻擊,像是「因為你是來自福島的小孩」,又或是「核輻射會傳染的」,讓她想過「不如死了更好」。其實很多受災孩子甚至成人,亦有過類似的遭遇。他們不過想在新環境尋求平安,但得到的卻是口頭甚至肢體暴力。
紐西蘭青年自殺率高企之謎
Netflix 早前推出美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探討學生自殺及校園欺凌等青少年問題,旋即引起全球關注及爭議。一些專家表示憂慮,擔心年輕觀眾看完「有樣學樣」。紐西蘭政府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該劇列為 RP18 級別,禁止未成年人士獨自收看。何以當局如此著緊?因為該國的青少年自殺率,高得令人震驚。
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說到校園欺凌,我們輕易墮入三分法的前設,以為青少年不外乎欺凌者、被欺凌者和事不關己者三種人。事實上還有一種:既欺凌過人也曾被欺凌的矛盾角色。澳洲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身兼受害及施害角色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引致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換言之,是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方俊傑:「聲之形」——請向被你幫忙的人感恩
「聲之形」原為日本長篇連載漫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也綽綽有餘,現時濃縮成兩小時片長的電影,即使已經大刀闊斧地刪走不少枝節,始終避不開有很多意思不詳的環節,或者沒頭沒尾的角色關係。
在日本,校園欺凌特別痛
日本的動漫文學電影劇集中,以「欺凌」為主題的作品多不勝數,而事實上,欺凌問題於日本小學至高中亦相當普遍。「經濟學人」指出,校園欺凌在日本情況尤其嚴重,多有遭欺凌的學生因此自殺,其由與整個社會結構及教育制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