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動

|共16篇|

第一場政治工運:1884 年香港反法暴動

在 19 世紀中葉,香港已經發展出繁榮的港口經濟,聚集了大量華工,亦衍生多次罷工行動。中法戰爭期間,一股排外情緒席捲中國,香港華人人口眾多,自然也無法免於這場反帝國主義運動。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884 年的香港反法暴動,這次抗爭也可能是香港首場大型的工業政治行動。

愛爾蘭的反移民暴動的背後:社會矛盾與右翼浪潮

11 月 23 日,愛爾蘭都柏林一所名為 Gaelscoil Colaiste Mhuire 的小學外發生持刀襲擊,引致共 5 人受傷,包括 3 名小童,傷者之一為約 50 歲的疑犯,後來有傳言指他是阿爾及利亞移民。事件激發反移民示威,有人突破警方防線,最終演變成暴動,有車輛被縱火、商店遭洗劫,事後警方出動超過 400 名警員戒備。外界則關注事件背後,愛爾蘭的種族矛盾和右翼浪潮。

陶傑:法國黑暴為何有恐怖主義的本質?

法國發生大暴動,引起國民普遍反感。他們不明白:以法國豐厚的社會福利,人人平等的教育和醫療機會,漫長的假期,全球獨一無二四季分明的好天氣、好土壤、紅酒與美食,是連英美澳洲等英語國家也羨慕的人間樂土,這些北非和黑人為何還小題大做,藉一個少年被警察誤殺、警察馬上被捕的理由,展開規模瘋狂的焚燒與搶掠?左翼的社會學家,當然將所有罪惡的源頭歸咎於殖民主義。

失敗國家下的囚權問題:血腥的南美監獄暴動

當一個地方法治得不到保障,囚犯就成為弱勢之中的弱勢,可能受盡各方勢力欺凌。9 月 28 日,南美國家厄瓜多爾的海岸監獄(Litoral Prison)爆發嚴重暴亂,有至少 118 名在囚人士遇害。類似事件在南美國家時有發生,布里斯托大學的國際法教授 Malcolm Evans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分析背後原因,並喚起對囚權問題的關注。

被遺忘的緬甸「六七暴動」

1966 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席捲全球,英屬香港在次年就爆發左派暴動。文革也深深影響東南亞的華僑群體,在 1967 年,緬甸就有華人打算響應文化大革命,卻反被當地人襲擊,更觸發一場大型反華暴動。這場反華暴動,傷亡慘重,卻一直被官方所遺忘。

因瘟疫而爆發的抗爭史

歷時大半年的反送中運動,遇上武漢肺炎來襲而稍事歇息,有抗爭者因此心灰意冷。但縱觀人類歷史,疫症不必然磨滅人民意志,各種防疫隔離措施反而暴露社會的不公義。政府以非常狀態獨攬生殺大權,主宰資源調配、誰生誰死,結果成為觸發暴亂的導火線,抗爭因此不時伴隨疫病而來。

警廉衝突: 港英政府化解危機的管治智慧

1977 年 10 月 28 日早上 9 時,逾 2,000 名警察遊行到灣仔警察總部示威,要求廉署停止調查警隊貪污。5 名代表與時任警務處長施禮榮會談,後來施禮榮准許成立「員佐級警務人員協會」,成功令大部分警察離開警察總部。惟百多名警員意猶未盡,前往和記大廈廉政公署總部衝擊,擊碎大門玻璃,將廉署招牌拆下來,並與廉署人員發生肢體衝突,5 名廉署人員受傷。警廉衝突由此進入高潮。港英政府當年如何化解這場劍拔弩張的管治危機?

日本經濟起飛時,基層人民的生存空間(下)

「寄場(寄せ場)」的流動下層勞動者,在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期的 6、70 年代中,支撐起整個港口與建築的勞動需求。但基於其與文明進步的社會形象有差距,日本政府將勞動者驅趕至特定區域,報紙媒體亦加強其污名化的過程。結果日本社會一方面無法捨棄「寄場」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又將其從「社會現實」中割捨,導致這些流動下層勞動者的生存空間,一直處於矛盾與受壓迫的狀態中。

美國底特律的「六七暴動」

1967 年,香港發生左派「六七暴動」,多人死傷,近 2,000 人被捕。原來,同年,美國底特律也有一場嚴重程度相當的「六七暴動」,死傷者為美國暴動中最多的其中一次,有逾 7,000 人被捕。適逢「底特律騷亂」(1967 Detroit riot)50 周年,美國公共領域重提當年亂事,更有劇情片「底特律」(Detroit)以事件為主軸,以影像訴說底特律過去的種族對立,激起有關騷亂成因及其意義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