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

|共6篇|

雙殼貝類,怎樣抵抗人類胃口而不滅絕?

人類食用貝類的證據,可以追溯到至少 16.4 萬年前。考古學界甚至認為吃貝類是定義現代人類的行為之一,而且讓智人得以適應生存環境,可能是人類走出非洲的關鍵食物。人類吃過數之不盡的貝類,捕撈技術亦愈來愈進步,但為甚麼超過 800 種雙殼綱動物仍能抵住血盆大口,不致滅絕?

紅色黃金:地中海珊瑚走私猖獗

在地中海及紅海水深數百呎之地,住了大批迴避光照的紅珊瑚,促進生態系統發展。而在珠寶商眼中,它們卻是搶手的原材料。人類捕撈用的拖網長年摧毀珊瑚礁,氣候變化使海洋急劇升溫亦帶來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紅珊瑚列入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地中海周邊興起的珊瑚走私生意,加速其消亡。

致命之美:觀賞用海魚的國際貿易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海魚,在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被捕獲,再輾轉賣到世界各地,養於缸內以供觀賞。不過,當中有部分魚遭人用氰化物昏迷,很多捱不住長途旅程而死在路上。專家們更指,全球對這些色彩斑斕、賞心悅目的熱帶魚需求增加,正導致脆弱的珊瑚生態系統退化。

龍蝦戰爭:為捕撈權爆發的軍事衝突

龍蝦事關國家安全,你知、我知,原來法國和巴西都知。半個世紀前,兩國曾經為捕捉龍蝦爭執,法國堅持龍蝦是海洋生物,外國漁民可在公海捕撈,巴西堅持龍蝦是大陸架上的爬行動物,外國無權捕撈,繼而觸發俗稱「龍蝦戰爭」(Lobster War)的軍事衝突。

捕撈南極磷蝦為何有生態爭議?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只有萬字夾大小,其身雖小,但處於海洋食物鏈的底層,角色卻相當重要。它為其他海洋生物,例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生物﹐提供豐富營養。以生物質計算,磷蝦比人類還要多,單在南極的數量便有約 4 億噸。漁業界標榜捕撈南極磷蝦設有限額,屬可持續作業,但生態保育者則擔心,隨著磷蝦需求上升及捕撈增速,此舉仍有可能危害南冰洋的自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