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能力導向的理念,引起教師和家長的心理牴觸,他們認為這種分流,其實不是基於學生的個人能力,而是基於其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家庭種族背景,亦即隱含的歧視。因此到了 1950 年代末,公立基礎教育的名譽已漸蒙污,被視為是專門對甚少升上大學的少數族裔,勞工階層子弟的「彌補」而已。
但是這種能力導向的理念,引起教師和家長的心理牴觸,他們認為這種分流,其實不是基於學生的個人能力,而是基於其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家庭種族背景,亦即隱含的歧視。因此到了 1950 年代末,公立基礎教育的名譽已漸蒙污,被視為是專門對甚少升上大學的少數族裔,勞工階層子弟的「彌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