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8 月 30 日,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逝世,標誌著一個大時代終結。其任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修補與西方民主世界的關係,推動冷戰結束的同時,卻導致蘇聯解體。作為世上另一個共產大國,中國極不願意見到蘇聯瓦解。1991 年 5 月,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就訪問莫斯科,會見戈爾巴喬夫,雙方作出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
戈爾巴喬夫
|共12篇|
戈爾巴喬夫拍廣告的原因
戈爾巴喬夫日前去世,享年 91 歲。談起這位末代蘇聯總統,你會想到甚麼?他頭上那紅色胎記,還是偉人或罪人的爭辯?相信有一些人會記得,他曾在蘇聯解體前化身成日本紅白機遊戲角色,又於 1997 年和 2007 年分別為 Pizza Hut 和 Louis Vuitton 拍攝廣告。一個前共產黨領袖為不同資本主義產物宣傳,於西方而言,箇中反差和資本主義戰勝共產主義的意味,也許是他成為流行文化象徵的原因。
如今化為烏有
我認為,保住近年的民主化成果非常重要,那是通過我們整個歷史中的苦難、我們的悲慘經歷才得來。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1 年辭職演說
“I think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preserve the democra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years. They have been paid for by the suffering of our whole history, our tragic experience.”
—Mikhail S. Gorbachev’s resignation speech, 1991
陶傑:從 20 世紀走過來的最後偉人
戈爾巴喬夫的偉大,不在於他反共和顛覆了蘇聯,在於他是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對生命的尊重,於和平的追求,令他在 1989 年看見柏林圍牆倒塌、看見波蘭和捷克出現民間領袖,推翻共黨政權,他沒有派出坦克和蘇聯軍隊殘酷鎮壓。
戈爾巴喬夫政治遺產,如何被普京活葬?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前日離世,普京隨即發聲明悼念。但有評論就提醒,公開反對入侵烏克蘭的戈爾巴喬夫,其留給俄羅斯的後冷戰政治遺產,幾乎全數敗在普京之手,令戈爾巴喬夫臨終前相當「沮喪」。
陶傑:三十年前埋下的禍根
俄國侵略烏克蘭,核戰風險驟升,假新聞滿天飛,全球無人可以挺身調停。聯合國秘書長是廢物,國際戰略理論專家基辛格化身中美貿易公關、盆滿缽滿之後隱形。今世只有一人,現在可以出來說一句公道話,至少為歷史做碩果僅存的證人。
戈爾巴喬夫水管大作戰:蘇聯授權的紅白機遊戲
1991 年日本推出一款紅白機遊戲,以蘇聯末代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代言」,玩家要從東京接駁水管到莫斯科,促進日蘇友好,誰不知遊戲推出數個月,現實中的蘇聯便土崩瓦解。遊戲今年復刻推出,卻抹去了所有戈爾巴喬夫的印記。
一句歌詞,成為跨世代的抗爭動力
今年白羅斯的反獨裁示威,人民無懼血腥打壓,堅持走上街頭奮戰多個月,示威者對民主的追求,引來全球關注。在這場示威浪潮中,很多年輕示威者高唱一首名為「我要變革!」的歌曲。這首歌是已故蘇聯韓裔搖滾巨星維克多崔(Viktor Tsoi)的作品,他本身也是很多前蘇聯國家的年輕人心目中的精神領袖。
遇上 8964 的「民主大使」
1989 年 4 月起,中國的學生民主運動成為國際焦點,最後以 6 月 4 日天安門屠殺作結。整場八九民運,其中一個大插曲是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為 30 年來第一次。戈爾巴喬夫的到訪,微妙地改變了事件發展,而六四事件也影響了中蘇關係,以及後來的中俄關係。
一個虛構故事,如何幫助化解冷戰核危機?
夏威夷早前出現導彈警報驚魂,全民驚慌走避。誤報導彈來襲固然超乎想像,但民眾毫無保留地信以為真的反應同樣觸目驚心,它意味今天國際關係緊繃到核戰隨時爆發也不足為奇的地步。事實上,冷戰時期,美國同樣面臨過這樣的危機,直至美蘇簽約同意銷毀中程導彈才算告一段落。但原來一份政府文件附錄的虛構小說橫空出世,竟有份化解兩個擁核大國核戰危機。
一場打獵,決定蘇聯解體
1991 年 12 月 25 日,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在電視上宣佈辭去總統一職,翌日蘇聯正式解體。戈爾巴喬夫固然是自由改革派,但與大眾認知相反,其實戈爾巴喬夫直至最後一刻都力保蘇聯,促成蘇聯解體的主事者是葉利欽。近日兩段訪問--BBC 採訪戈爾巴喬夫及衛報訪問前白俄羅斯總統舒什克維奇(Stanislau Shushkevich)--重溫解體前夕歷史之餘,亦披露了當時各領導人的心跡與盤算。
蘇聯解體在一念之間
220 萬人走到街上,投票,加上兩位爆冷的票王,想說明的是:求變與換代。今年是蘇聯解體 25 周年,在 1991 年聖誕,蘇聯宣佈解體,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被稱為最大功臣。能把共產政權扭轉,原來他從前不是改革派,更是史太林的死忠,到底是為甚麼讓他轉念?其意志和手段或有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