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長大才能建立個人美感,年紀太小理應不懂看畫。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能為成年人帶來愉悅的畫作,對嬰兒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人的觀賞偏好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一直延續到成年,像受成人喜歡的梵高畫作,也得到幼兒青睞。
感官
|共26篇|
【Soul Monday】穿上特製背心,聽障人士也可感受音樂
現在,失聰或聽障人士也可在音樂會體驗管弦樂的美妙了。觀眾只要穿上特製背心及穿戴裝置,就可透過震動上背感受小提琴聲,大提琴及低音樂器的聲響在下背位置,號聲會出現在肩膊,獨奏聲則在手腕。
無聲購物:日本商舖引入「靜音時間」
明亮的燈光,輕快的歌曲。這些旨在吸引大眾消費的營銷策略,偏令自閉症患者或高敏感人士深感煎熬。在歐美澳紐等地,已有不少商戶增設「靜音時間」,於特定時段調低背景音樂及照明亮度,即使對此過敏也可安心光顧。如今在「奉客如神」的日本,連鎖店以至消閒設施也開始仿傚。
比起「動物會痛嗎」,更應該問「動物的感覺」?
烹煮活蝦時,蝦在沸水中跳動的模樣,看在人的眼中,或者代表承受疼痛的表現。近年也有研究證明魷魚及蝦類在內的頭足綱和十足目甲殼類動物均有知覺。但「疼痛」對一隻蝦而言,意味著甚麼?2021 年普立茲獎得獎者、科學記者 Ed Yong 在新著 An Immense World 提出,比起「動物是否有感覺」,更應該問的是:「牠們的感覺,是怎樣的?」
【*CUPodcast】跨感官心理學:如何在生活中自製快樂?
五感健全之珍貴,在於可以在不同角度感受美好事物。然而,新書「跨感官心理學:解鎖行為背後的知覺密碼,改變他人、提升表現的生活處方箋」告訴我們,各感官並非獨立運作的部門,它們互相混雜,甚至會影響人類的情緒與決策。
林靖風:王菀之「The Pink Room Experience」—— 無色的空間
香港多媒體藝術家及唱作歌手王菀之,在熙攘的銅鑼灣街頭,策劃了一場名為 The Pink Room Experience 的概念藝術展覽,嘗試探討現今的標籤文化對個人身份認同所帶來的影響。
足不出戶,也可打開五官感受藝術?
政府因應疫情急速惡化之勢,週三起已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結果展覽場所、劇場再一次關閉,這得來不易的小陽春瞬間即逝。線上展覽或演出成為疫情下的藝術新生態,足不出戶可以怎樣感受藝術?香港藝術館推出「五官感應藝術館」網上節目,冀以跨感官、跨媒介形式,以另一角度欣賞藝術館的藏品和建築空間,甚或可撫平在逆境時煩躁的心。
歷史氣味庫
氣味雖然抽像,但出現時總能使人聯想起某時刻某場景,現在,氣味更能成為記載及呈現歷史的方法。來自歐洲的科學家、歷史學家及人工智能專家將合作進行一項名為「Odeuropa」的氣味庫項目,耗資 280 萬歐元,以識別及重現 16 世紀至 20 世紀初出現的氣味,並與博物館及藝術家合作,策劃嗅覺活動及展覽。
【*CUPodcast】引發「高潮」的聲音:ASMR 竟是偽科學?
十年前,ASMR 一詞在網絡世界首度出現;十年過去,ASMR 的風潮已經席捲全球,人們紛紛上載耳語、吃飯、摩擦膠袋、擺弄化妝掃具等產生「奇怪」聲音的短片,愛好者則從中獲得無以名狀的快感,風氣之盛甚至引來眾多企業以 ASMR 作營銷手段。有趣的是,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看似專業名詞,其實並非臨床用語,而是一名愛好 ASMR 的「打工仔」為了普及而創。
【Soul Monday】失去嗅覺的廚師,如何再出發?
廚師除了手藝,味覺、嗅覺同樣重要,失去了任何一種都是重大打擊。多倫多一位女廚師失去嗅覺後,一直嘗試隱瞞,到數年後方始正視自己的疾病。嗅覺或不會再恢復,但原來調整身心、面對自己,更加重要,甚至可以再次感受氣味。
在室內穿外套,出外會更冷?
天氣寒冷時走進室內,一般會脫下厚重的外套。但假若室內地方沒有暖氣,讓你仍感到陰陰寒寒,你或會繼續套著這些大衣。有些人會建議不要這樣做,因為當要再外出時,你或不會受惠於「外套的好處」,到外面時感覺更加寒冷。這似乎與直覺相反:如果你已經感到冷,不是應該要盡量保持身體溫暖嗎?
鴨還是兔?你在「看」還是「看作」?
圖片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一體兩面 —— 畫上的動物,既可看成鴨子,亦可看作兔子,並可任意切換看到的動物。對大眾來說,「鴨與兔」可能只是一個有趣的玩意。但在已故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眼中,卻成為哲學上解釋「看」是怎麼一回事的例子。英國哲學家 Stephen Law 於 aeon 撰文,介紹維根斯坦的哲學思想。
【文化按摩師】重新「看見」被遺忘的聲音
「我們可以緊閉雙眼不看,甚至不呼吸,但無法關掉耳朵,就算睡著時,身體也在聽著聲音。」身兼音樂家及劇場導演的 Dimitri de Perrot,在劇場、音樂及裝置藝術之間,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媒介,尋找創新的跨領域藝術形式,希望大家能體驗生活中被我們漠視的聲音,注意當中細節,喚起內心的記憶。
看圖有聲?你可能也有聯覺
看書看得出味道、摸得到顏色的「聯覺」人,驟聽稀奇怪異,早期更曾是英雄劇和科幻小說題材,但原來聯覺人比我們以為的常見得多,例如平日我們所說的「看圖有聲」就是聯覺的一種,而且最新研究更發現每 5 個人就有 1 人有這種通感情況。
商業秘密:味道的幻覺
飲食是僅次於性的多元感知體驗。曾有科學研究聲稱味覺是由位於鼻腔的嗅覺感受體主宰,而味蕾的功能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因此,感冒或呼吸道塞住的時候,味覺會大打折扣。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 Charles Spence 進一步認為,至少一半的飲食體驗,是由視覺、聽覺、觸覺所帶動。他的研究,更將此一理論提升到神經科學的層次。
為何有些人愛吃辣?
辣椒最初來自美洲,在 15 世紀和 16 世紀跟隨歐洲商人一起旅行傳遍世界。就算川蜀人愛吃辣,但卻不是「自古以來」就愛吃辣,花椒等香辛料以外,辣椒植根在川蜀也只是近數百年來的事。在香港,近年來亦愈來愈多人喜愛吃辣,看看街上以麻辣作招徠的米線舖與川菜館便可見一斑。說起來,為何有些人愛吃辣?
如何才懂形容氣味?
如果要你形容氣味,除了香和臭,還能用甚麼字詞表述?人類的嗅覺不怎麼靈敏,因而有些需要用上嗅覺的任務,我們會依靠其他動物幫助,如緝毒犬和搜尋黑松露的豬。視覺上,人類有豐富的語言來形容事物形態和顏色,與命名氣味差一大截。人類學家懷疑這是靈長類大腦,權衡視覺處理能力和嗅覺利益的結果。但最近刊登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些人之所以不精於分辨或描述氣味,是在於這些字詞對於說話者作用大不大。由於氣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重要,結果大多數語言對他們來說都沒有描述氣味的抽象詞彙。
旅行最苦:在家千日通,出門一便難
據統計,有 4 成人會因離家外遊而便秘;而一個非正式調查則顯示,大部分人獨愛自家廁所,不在家中廁所解手不舒暢。其實這些現象,可以歸因腸胃細菌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是的,你的腸胃也會認生。
人愈大,為何時間過得愈快?
小時候總覺得有的是時間,沒有後顧之憂,長大後卻發現時日無多,不敢再偷懶。為何人愈大,時間就好像過得愈來愈快?這不是沒有根據的迷思。早在 1975 年已有相關研究,指出人對於時間的看法,是基於生活經歷的比例,到了現在,神經科學家們亦在研究人如何感覺時間甚至 —— 操縱它。
視覺即錯覺
兩年前,第一世界為一條裙的顏色爭持不下,最後由科學家出面調停:若說白金裙由大腦自動補光而來,其實藍黑裙也一樣,來自腦部一連串對電波的解讀與重構,最後配對出相應的顏色。換言之,所謂現實是一種大腦重構過的現象,視覺只是一種錯覺。美國腦神經科學家 David Eagleman 說法更進一步:所謂現實,就在大腦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