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共25篇|

大腦甚麼時候運作最佳?

過去數十年,神經科學家一直以「臨界大腦假說」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它假設大腦活動總是徘徊於「隨機」和「有序」兩個階段之間,前者是指大腦活動並不活躍,後者則是指過度活躍並處於癲癇發作的邊緣;兩者之間有一種稱為「臨界點」的平衡狀態,最有利於大腦同時處理多種複雜信息,如計算、傳輸和儲存信息等。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新詞】真相掌握力:如何縮窄對世界想像與現實的差異

在大數據年代,民眾能夠自行覓得各種科學理據和數字,但公共討論卻好像離客觀事實愈來愈遠。2018 年,已故瑞典公共衛生學家羅斯林(Hans Rosling)的遺作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面世,及後有出版社把「factfulness」翻譯為「真確」,而羅斯林其實正解釋一種「真相掌握力」,解釋人們對世事的想像,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巨大差異。

超級概念:進行跨學科思考的工具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元宇宙激發創意,還是限制藝術的可能?

如今跨國科技企業都競相建立「元宇宙」(Metaverse),經常標榜這是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空間,藝術家可利用其創造沉浸式藝術體驗。但不少藝評人對此有保留,認為沉浸式體驗容易使藝術淪為純感官享受,也扼殺觀者思考批判的空間;有意見則認為,藝術家不應該被企業視野局限,在元宇宙時代有自身的創新使命。

【*CUPodcast】FF 能讓人克服短視?

小至個人儲蓄、減肥瘦身,大至全球暖化、政經改革,人類總是被眼前的誘惑、利益所蒙蔽,而忘卻自身長遠利益所在。這次介紹的「樂觀者的遠見」,介紹了各種協助人們克服短視、作出明智長遠決策的方法。在網絡世界,FF(幻想)被視作一種通病,可是,只要用得其所,想像力其實能夠成為人類超前思考的一大利器,讓人更有把握解決未來的種種難題。

【展覽】Thinking through Making —— 黃影嫦的陶藝之道

陶瓷於窯內高溫燒製而成形,既然原材料為泥,最後展現的藝術形態又豈止於杯、碟、甚至青花瓷呢?陶藝家 Ying Wong(黃影嫦)把自己的意識延伸,因應每種泥的「個性」,以順應自然的理念及當刻的思緒,讓情感流露並創作。作品反映其所思所感,與展覽之名 Thinking through Making 互相呼應。這個假日,何不前往物器堂感受其思想的流動?

貓的生活哲學:給傲慢人類上的課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視自己為世上最聰明的生物,並發展出層出不窮的理論、科技和文化產物。貓,則被很多人奉為世上最可愛的生物,令萬千男女自甘為奴。見到貓,你或者會想寵養,與牠嬉戲,但你又有沒有想過,要跟牠學習人生哲理?有哲學家就出版學術著作,講述貓的哲學,希望傲慢的人類可以向牠們好好學習。

Moyashi:華氏 630 —— 香港燃燒的溫度

2020 年 6 月 30 日,初夏的夜裡熱得有點心寒,下午 11 時 03 分,香港「國安法」正式刊憲。公共圖書館將政治不正確的書下架,白紙也成為顛覆政權的兵器。失去言論自由的世界裡,思想成為原罪 —— 華氏 630 度,城市冒著火光,這就是香港燃燒的溫度。

哲學就在生活,包括在公園角落

一切學問皆源於生活,奧妙深遠的哲學亦是同理。就在今年夏至, 3 位來自美國 Brooklyn Public Philosophers 論壇的哲學家,來到澳洲昆士蘭的蘇格拉底雕塑公園,開張桌子擺個攤檔,歡迎男女老幼提出任何問題,讓他們以哲學的方式作出解答。一個下午下來,約有 50 個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人,駐足參與一場又一場討論。大家從人類存在的意義,說到何謂正宗中國菜。天南地北,無不哲學。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人類就像一種被「修辭」控制的生物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嚐到哪種口味。」電影「阿甘正傳」的這句經典對白,不少影迷都耳熟能詳,甚至是逆境路途上的座右銘。當然,人生還跟不少事物有相似之處,人生像一盤棋,像旋轉木馬,像一列火車,一本書,一座山……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有寫詩弄文的修為,但每個人都非常懂得和活用比喻(Metaphors)手法。不過,當參與者的遣詞有所不同,他們對同一議題的直觀解讀亦有分別,甚至能實際地影響人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