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美國國會一直試圖令保險公司「平等對待」心理治療服務。但因監管寬鬆,實際效果有限,有時保險公司甚至會拒絕承保心理治療的費用。在私人醫療保險市場上,尋求心理治療的患者甚至會被取消承保資格。
心理治療
|共11篇|
林喜兒:「誠實治療法」—— 不專業的心理醫生
在工作和精神壓力下,無法再給予別人支援與慰藉。原來 Jimmy 的妻子意外離逝,還在處理喪妻之痛,所謂能醫不自醫,Jimmy 在不知不覺間拋開了「專業」,跟病人坦誠相向,有話直說,成為他的「誠實治療法」,結果反而幫助了病人。
Uber 化的英國精神健康服務
現代打工一族要應對堆積如山的工作,以及激烈的職場競爭,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而長達一年多的疫情,令社會長期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亦深深影響大眾的精神健康。在英國,各界發揮創意,以各種電子平台幫助大眾走出幽暗歲月,卡迪夫都會大學的管理學家 Elizabeth Cotton 就形容,當地精神健康服務正走向「Uber 化」(Uberisation)。
克服畏高,從何開始?
對高度抱持警覺,是人類自我保護的天性;若在安全情況中,這種恐懼仍然令人心跳加速、頭暈噁心,就有可能會妨礙日常生活。好消息是,畏高並非完全無法克服,其中一個方式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讓畏高人士逐步習慣「居高臨下」的感覺。
對抗全國四代人抑鬱良方:老太太
津巴布韋人熬過了羅德西亞叢林戰爭、80 年代的連串屠殺,但政經環境到今天仍然不穩。當地流行這樣的黑色幽默:「我們歷經整整四代心理創傷」。國內抑鬱病患甚多,但這個人口逾 1,600 萬的國度,只有 12 個註冊精神科醫生,許多人求助無門。當地一名心理學家想出了一個自救妙法:積極訓練當地老太太,讓社群療癒社群。
要杜絕痴漢,先治療性成癮?
女性專用車廂應否保留?這個問題最近成為日本上班族的爭議。外國學者批評此舉只是默認痴漢的存在,應從問題的根本著手。的而且確,不少性犯罪者確診性成癮。一些患者及其家人亦憂慮,自己或是伴侶、兒子隨著病情惡化,終會走上歧途,希望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不過,社會對性的禁忌,令他們難以開口,舉步為艱。
超級英雄也可以治療情緒病?
城市人生活壓力大,各種心理疾病也日漸普遍,大人、青年甚至小孩都飽受情緒問題困擾。不止如此,因生活節奏急速,人與人關係疏離,抑壓心裡的負面情緒更成為通病。心理治療師發現,透過虛擬角色可打開人們心防,透過聊天了解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大西洋」文摘就深入了解該方法及其原理。
【全民習武】自衛術可療癒性侵創傷?
性暴力問題近日備受社會關注,坊間有不少人開班傳授防身自衛技巧。但自衛術除了有助當事人防範施襲,有心理學研究更發現,適當設計的訓練課程,還可治療性侵受害人的心理創傷,克服恐懼以重新掌控身心。
臨床心理治療前,先有情緒急救
在不穩定的時代,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備受衝擊,不單肉體需要醫治,情緒也需緊急支援。心理治療費用本就昂貴又耗時,療程要花上數月之餘,漫長的輪候時間亦是其中一大障礙。美國新聞網站 Vox 指出,心理學博士 Jessica Schleider 試圖解決問題,她在紐約石溪大學開設了實驗室 Lab for Scalable Mental Health,先以 30 分鐘為孩子提供「情緒急救」,當中並不需要臨床醫生的介入,期望填補輪候心理治療的真空時間。
【Soul Monday】主動協助街頭病人的印度醫生
每當身體有不適,主動求醫是一貫的做法;但在印度,有醫生選擇「反其道而行」,不等病人求診,親自走到街上尋找無家可歸的精神病人,提供治療並協助他們尋親,英國「衛報」為此進行專訪報道。
美國人變得佛系的趨勢,與心理健康有關?
近來流行說「佛系」,但有多少人真的能夠以佛系的態度應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職場工作、家頭細務等,無一不向我們施加壓力。為應付生活帶來的心靈苦難,愈來愈多美國人轉投佛教懷抱,大西洋雜誌最近就有文章報道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