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

|共33篇|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組裝房屋:嶄新技術的局限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抗震、耐火還能屹立 90 年!木造大樓成日本建築新主流

日本建築業近年掀起節能減碳風,木頭取代鋼筋水泥成為重要建材,一般人很難想像木造大樓的安全性,但許多新建案已經以純木來建造。「日經商業」指出,純木造大樓的價值,在於其除了以石膏板覆蓋梁柱的耐火結構,還使用承受水平力的格狀耐力壁。格狀耐力壁使用一般販賣的木材,經預切加工後,以接頭等和小螺絲接合,小型承建商也可輕鬆施作。一位負責設計的建商強調,不同於傳統的石膏板被覆,這是進化後的耐火建築物。

【消失的香港建築】爐峰塔:一代人記憶中的山頂

山頂凌霄閣的前身,原是香港本地建築師鍾華楠設計的爐峰塔。由 1972 年落成至 1993 年拆卸,不過 21 年,混合了現代主義及中式元素的爐峰塔已盛載了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也標誌著 60 年代香港建築的發展。最後一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帶大家回到記憶中的太平山頂。

【消失的香港建築】曾經香港 —— 新古典與哥德的華麗結合

今日站在中環的環球大廈前,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棟紅磚與花崗岩相間、富有倫敦特色的建築 —— 第三代郵政總局。它的風格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及哥德式元素,在香港現存建築中並不常見,可惜於 1976 年因填海及地鐵站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就將這棟常被稱為「最美香港建築」的舊郵政總局,再次呈現大家眼前。

【消失的香港建築】皇后碼頭:低調的權力象徵

1925 年,第 17 任港督金文泰在第一代皇后碼頭登岸履新,自此皇后碼頭便成為港督及英國皇室來港必經之地。然而,即使被評定為一級文物建築,第二代皇后碼頭還是在 2007 年因中環填海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我們將再訪這個低調的權力象徵。

【消失的香港建築】歷經多場社運的天星碼頭

擁有 60 年歷史的香港大會堂,最近成為「最年輕」的一棟法定古蹟;不過屬於同期建築的天星碼頭,卻早在 2006 年就被拆卸,當時的保衛行動,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從建築風格、歷史、社會議題等不同層面,為大家導賞這個消失了的天星碼頭。

【消失的香港建築】德國會所:殖民時代的上流娛樂場

若曾經歷 50、60 年代的香港,便有機會見過一棟充滿殖民地特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 德國會所。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經歷過日佔時期,從德國上流社群的聚腳點,變成聖若瑟書院的校舍,隨著 1962 年拆卸,它背後的故事也漸漸被忘記。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就帶大家回到過去,看看這棟風光一時的德國會所。

【短片】NFT藝術 再現消失的香港建築

面臨清拆的古蹟,固然是保育行動的焦點所在,但那些已經拆卸的歷史建築,是否除了「懷舊」和「哀悼」之外,便再沒有討論意義?研究香港建築歷史 10 年的黎雋維,就決定展開一個不一樣的保育行動 —— 用 NFT 藝術品的形式重構舊建築,在數碼世界將之永久保存,再將得益重投研究。

2022 年普立茲建築獎得主:綠色建築未來在西非?

今年 3 月揭曉了新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該獎項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是業界最高殊榮,表揚「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今年得主是布基納法索建築師凱雷(Francis Kéré),他不單克服資源限制,更融合傳統技術,展示了綠色建築的未來。

【展覽 】在家看展覽 ── Zaha Hadid Architects 的城市境築

疫情持續,即使想外出看展覽,場地也未必開放,安在家中有辦法看展覽嗎?近日的 HKDI Gallery 年度旗艦展覽「Zaha Hadid Architects:城市境築」,就是由國際著名建築事務所 Zaha Hadid Architects(ZHA)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策劃,當中展示出多個建築模型、建築繪圖及圖解、電腦成像等裝置及展品,向大眾呈現 ZHA 因應不同環境及需求,而出現的破格創新建築設計。此外,它們亦提供虛擬展覽體驗,觀客安在家中,便可透過網絡遊走實地展覽,可說是疫情中的另一選擇。

安靜、低成本、無過敏的被動住宅

隨著氣候問題加劇,新興的節能建築設計「被動房屋(passive house)」正在紐約及其他城市流行。此類房屋的通風系統會為室內空間持續換氣,加上超級絕緣的結構,即使有鄰居正在做飯,其他單位也不再聞到任何氣味,在客廳也不再聽到交通噪音。而且該類房屋具有高節能效益,有利於環境之餘,也為居民省下不少帳單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