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看「伙頭智多星」,日本漫畫家寺沢大介創作的作品,將廚師的工作和很多廚藝技法描寫得細緻,我的確有朋友當年看完漫畫後立志要當廚師。別小看這些漫畫、遊戲、電視電影,以及一切文本創作,它的影響力極為深遠。
廚師
|共20篇|
鴻若遠:「大熊餐廳」——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串流平台 Hulu 於 2022 年推出了一個小小的電視劇「大熊餐廳」(The Bear),講述一個在米芝蓮餐廳工作的年輕廚師,突然收到哥哥自殺死訊後,回到芝加哥接手廉價快餐店的故事。現今美劇以噱頭掛帥,這麼平實的小故事竟有機會被製作成劇集,實在有點難以置信。
呂嘉俊:在香港吃鐵板燒的禮儀
經過多年文化交流和磨合,大部分香港人都懂得吃日本菜的禮儀…… 反而在香港的日本餐廳,客人有時會比較放鬆,畢竟非在日本本土,大家都認為規矩不是金科玉律。吃壽司還好,食客會嚴陣以待,至於其他日本料理,有時卻會掉以輕心。我訪問了 I M Teppanyaki & Wine 總廚兼創辦人莫燦霖 Mok san,他說做鐵板燒,最怕人遲到。
呂嘉俊:當百花蒸釀蟹箝變成炸現成蝦丸⋯⋯
其實無關炸蝦丸事,是酒樓的制度問題,好的炸蝦丸可用海蝦去殻,搓成膠,用豬網油包,蘸蛋白炸香,一樣好吃。在炸蝦丸出現前,飲宴酒席常見的是百花炸釀蟹箝,聽名字都知複雜得多。
林喜兒:The Bear 第二季 —— 美食當前 苦澀在後
The Bear 第一季口碑強勁,把廚房拍成戰場一樣,主角 Carmy 是星級廚師,從紐約回到芝加哥的家族三文治小店,既收拾爛攤子也要修理自己與家人的心理創傷。隨著上一季意大利三文治店「The Beef」結束,預告了新餐廳「The Bear」誕生。
呂嘉俊:廚師的道德水平要特別高嗎?
那是廚師對食客的一份關懷,更因為他自重而專業,才有決心去街市每家每戶測試食材,希望做出來的菜式除了美味以外,還讓人吃得健康安心。醫生有菩薩心腸,能濟世為懷;廚師有廚德,同樣是保人性命的華佗。
呂嘉俊:如果名廚一生的代表作已成過氣……
飲食界很殘酷,不管你的創作有多前衛,即使過去你有豐功偉績,它總有過時的一天。Ferran Adrià 當年在 El Bulli 以分子料理震懾全球、René Redzepi 坐鎮的 NOMA 用採集料理開創世界先河,天才如他倆,同樣有從神台跌下來的一刻,他們是智者,明白花無百日紅,選擇在高峰期急流勇退。
呂嘉俊:獨裁政權最怕分子料理?
要認識分子料理背後的創作精神,大概可由西班牙的黑暗時期說起。熟讀歷史的,都知道佛朗哥將軍的可惡,他在位期間,禁絕西班牙一切的公民運動,長年壓制文化藝術和言論自由,以個人取向情傾馬德里,要全國人民向這個中心位置膜拜,打壓加泰隆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以中央集權形式,消滅地區特性,阻止方言的傳承。
呂嘉俊:你相信單看 YouTube 學藝的名廚嗎?
「我從沒去過日本,只是上網看 YouTube 影片學做日式串燒,由劏雞到煮汁都在網上學。」第一次聽到有外國廚師這樣說,我覺得匪夷所思。過去我們都有一套固有思維,相信要親身到訪某個國家學藝,才能了解人家做事的特性,繼而學懂一套料理系統。
林喜兒:The Bear —— 廚房如戰場
Disney+ 的 The Bear 講述在米芝蓮餐廳擔任主廚的年輕廚神,放棄大好前途,回到老家芝加哥,繼承哥哥留下的家族餐廳。看來也似是食物與家,滿載溫馨的 food porn。看完第一集,便會發覺這只是美麗的誤會。
呂嘉俊:粵菜文化如何去保存(三)
今天再談保育,或許已經太遲,但廣東話有云:遲到好過冇到。現在開始總勝過原地踏步。
Percy Leung:英國大學的美食佳餚
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大學的排名、研究、學術水平及畢業生前途其實也不是太重要。若沒有優秀、充足及美味的膳食,學生們又怎會有精力用心學習呢?
【Soul Monday】失去嗅覺的廚師,如何再出發?
廚師除了手藝,味覺、嗅覺同樣重要,失去了任何一種都是重大打擊。多倫多一位女廚師失去嗅覺後,一直嘗試隱瞞,到數年後方始正視自己的疾病。嗅覺或不會再恢復,但原來調整身心、面對自己,更加重要,甚至可以再次感受氣味。
Gloria Chung:不要相信「哩啡」的廚師
相信我,憑著經驗,打扮「污糟」的廚師,通常食物都冇好結果。
Gloria Chung:洗碗嗰個都 Noma 出身
我遇過很多大廚,他們都不約而同感嘆,現在的年輕大廚,每間米芝蓮餐廳都做一兩年,甚至幾個月,然後告訴投資者,我有多少個星級履歷,Marketer 和公關也覺得有賣點可以 sell,結果是吹捧了一班根基不穩固而又急於上位的廚師。
動動腦筋,讓員工老闆全贏的 4 天工作制
餐飲業長時間工作,工時不固定,而且需要體力勞動,經年累月令廚師身體不勝負荷,更甚是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香港有些餐廳就寧願沒有晚市,令員工可以早點回家。英國新一代廚師亦正追求打破舊有工作環境,用 4 天工作制令工作及生活得到平衡。
食譜有價:如何用一張紙換千萬元?
用 10 億收購譚仔,只為那一滴香湯底秘方?你我只當說笑。但在世界各地,食譜確實有價有市。聯合利華去年就以 1.4 億美元,買下食品公司 Sir Kensington 的茄汁配方。內含 1,500 套食譜的烹飪書 Modernist Cuisin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oking,即使定價逾 600 美元,也能登上暢銷書榜。在這個網上充斥免費食譜的時代,如何能以這些心血結晶獲利,成為廚師們最苦惱的事。
為何餐桌上的鹽瓶正在消失?
廚師「Salt Bae」Nusret Gökçe 招牌式高處撒鹽為牛扒調味,鹽寶貝特別的用鹽方法也帶紅了鹽,令其從此有了新用處。可是到了最近,曾在餐廳中無處不在的鹽瓶,卻一個個消失,頂級廚師說是餐廳有意收起,究竟原因何在?
Gloria Chung:一定要法國人才能煮法國菜嗎?
作為食客,如果不是大廚來打招呼,有必要知道或者要求大廚是法國人嗎?當然,我也有一般食客的看法,總覺得西人煮西菜,當然更正宗更好味,但在「地球是平的」全球化年代,還有法國人才懂的東西嗎?
法式新潮菜與酥皮湯之父博庫斯
博庫斯出身的家族,可謂「廚藝世家」,上七代長輩都是做廚的。所以博庫斯 8 歲時,已經懂得煮正餐,自此以後就在里昂一帶的餐廳做學徒,做廚師做到老。而他成名的關鍵,則在於為法式新潮菜(Nouvelle cuisine)開創新境界。記者創「新潮菜」一詞之後,坊間眾老饕也「貪新鮮」,一見餐廳自稱有「新潮菜」,就去光顧品嘗。有餐廳見「新潮菜」一詞能招徠生意,於是改寫餐牌,將每道菜都改稱「新潮菜」,以提高價格,但煮法依舊。有餐廳大廚假裝「新潮」實是「換湯不換藥」;也有人精益求精,令菜餚更美善,博庫斯大廚所煮的菜就是一例。對他而言,那位記者所謂的「新潮菜」,只是笑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