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令人疲累的工作及生活,大人有時也會懷念只要嚎啕大哭,就會有人安慰的幼兒時期。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一些上班族的娛樂是與歌手虛擬化身一起唱兒歌、在酒吧中聽繪本故事。這些人或都嚐過成年後的辛酸,想要重拾兒時生活的快樂。
幼兒
|共14篇|
結合環保與教育:市區農莊作為幼兒園
香港近年出現不少親子農莊,讓小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可以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學等大型機構也會發展天台耕作,讓員工可以抖抖氣。人們意識到耕種農作物不單能生產糧食,更能促進身心健康。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教育學家和建築師亦正思考,如何結合市區農莊和幼兒教育,鼓勵幼兒全人發展。
孩子口罩下成長,影響語言、表情等腦部發展?
孩子不再怕生,以往被視為成長的象徵。但經過疫症大流行,日本不少家長及幼兒工作員觀察到,毫不防範陌生人,或是無法認出熟人的幼童,在這兩年明顯增加。研究幼兒發展的學者憂慮,這是兒童在全民佩戴口罩的環境下長大,因而無法區別樣貌所致。部分托兒機構有見及此,正積極尋求讓防疫與溝通並存之法。
幼兒得到合適言語治療之前,家長可以做的事
兩歲是幼童入讀學前預備班的年齡,往往也是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有差異的時刻,像有些幼童可以說個不停,有些則沉默寡言。近日有報道指,一名兩歲女童因被幼稚園方發現語言表達較弱,經評估及轉介後接受行為及言語治療,但治療期間被治療師不停責罵至嚎哭,若年幼女童從此對專業治療有心理陰影,就需要家長耐心作出輔導。在覓得更合適的專業協助之前,父母可嘗試從日常生活入手,為孩童進行基本言語練習。
玩具太多對兒童有害?
物質富裕的社會中,許多小孩都擁有大量玩具。在美國,2 至 12 歲的兒童收到的玩具,平均每人總值超過 6,500 美元;而在澳洲,玩具業每年價值超過 37 億澳元。到了聖誕送禮時節,家中的玩具數量或會進一步增加。有學者近日就在學術網媒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擁有太多玩具,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
納粹大屠殺歷史,甚麼年紀學習才算合適?
現代史上最惡名昭彰的種族滅絕罪行,必定要數納粹大屠殺,這是歷史教育不能迴避的一課,但甚麼時候講授大屠殺歷史才最適切?有兒童教育專家提醒,這段暗黑歷史顛覆道德、附帶絕望訊息,可摧毀學童的童真,因此應當有完備道德教育配合,不宜過早向兒童揭開殘酷歷史真相。
美俄兒童故事之別,造就他們情緒發展?
小時候讀的書,會影響我們的世界觀。最近有關俄羅斯及美國父母以及兩國兒童文學書籍的研究就發現,相比美國父母,俄羅斯父母更有可能給孩子讀帶有更多情緒,例如恐懼、憤怒及悲傷的故事,凸顯出社交情緒的文化差異,可能早在孩子上學前就開始出現。
幼童疫下無社交,對日後會否有影響?
幼兒在疫症下幾乎與世隔絕,每波疫情之始,最先停課的總是幼稚園,不能正常上課,也不能再參加生日會或遊樂聚會。而從小經歷社交隔離,無法與其他小童相處,日後會否產生長遠影響?
救世軍:修復與孩子愛的關係
「她不是單純的怕我,而是對我有恐懼。」這是女兒豆豆(化名)對媽媽小甘(化名)的感覺。小甘是一位在職媽媽,因為自己有不少未能處理的問題,導致影響與女兒的關係及成長。最終,小甘向豆豆就讀的救世軍樂民幼兒學校求助,經轉介後由駐校社工吳姑娘提供輔導,重新修復母女關係。
當 AI 進入日本幼兒教育,會是怎樣?
對日本的幼教老師來說,過去要休息一個小時幾乎不可能,但現在終於實現了。
藍牙技術、機械人玩伴……日本智能幼兒園崛起
科技的有效應用,正擴展到幼兒保育相關的各個環節,而這並非只為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數碼化進展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與孩童的接觸和互動。工作效率化而多出的空閒,並非用於繁瑣的雜務,而是真正投入幼保工作,不同企業正利用科技創造這樣的良性循環。
關於憤怒,你知道多少?
憤怒常在電光火石間出現,遇上無理的長者或胡鬧的小孩,都有可能「激起把火」。不過,發怒除了損害健康和人際關係,原來也為我們帶來好處。英國「衛報」綜合多項科學研究,為讀者解答一系列關於憤怒的迷思,發現人們對於憤怒的反應,取決年齡、身體狀況和童年經歷。
孩子自慰是問題嗎?
假如覺得你年紀尚幼的子女在家中鬼鬼祟祟,或不時潛入房間,久久閉門不出,在某方面,也許他開始「生性」了。不過,身處大廳的父母看在眼中,卻未必倍感安慰,因為擔心孩子會否因這種秘密小勾當,有損身心健康。想跟子女討論自慰的話題,又怕尷尬,不懂如何啟齒?美國兒科醫生兼紐約大學兒科教授 Perri Klass 於「紐約時報」專欄撰文,指父母其實無需過於擔心。
將來是屬於「握不住筆」的一代?
科技令人少寫了字,可惜的不單是書寫溫度的消失、或者令人手寫字沒以往好看;不再執筆寫字,更會影響下一代的手部肌肉發展,在科技令人進步的前題下,手部機能卻在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