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

|共17篇|

少了飛機升降,鳥撞反更頻繁?

鳥擊事故過往偶有所聞,譬如 2009 年薩利機長駕駛的全美航空客機,便因撞到雁群令引擎雙雙故障,最終迫降哈德遜河方能倖存。各地機場及機師因而訓練十足,能避免意外發生。但近月從歐美到印度,鳥擊報告同見增多,航空專家以至動物學家分析,此事與疫症不無關係,風險更顯著提升。

疫下四野無人,大自然不見得更好

去年各國初次封城抗疫後,網上瘋傳「海豚重返威尼斯運河」、「美洲獅遊走智利街頭」等所謂生態巨變,往後雖被證實子虛烏有,但那套「無人之境令大自然得以復原」的觀念,始終根深柢固。只是,現實不見得非黑即白。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突然從眾多環境中「消失」的真正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疫情愈緊富國經濟愈火?三股力量成世界支柱

就在 2020 年 10 月,國際貨幣基金(IMF)還警告稱,COVID-19 將對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造成「持久破壞」,全球很可能要經歷一個「漫長、坎坷且充滿不確定的(復甦)過程」。然而,IMF 今年 4 月 6 日發佈的預測卻截然不同。現在它認為,到 2024 年,美國經濟可能會比 IMF 原來的預測更加強勁。這份報告顯示,對於大多數先進國家來說,此次危機只會帶來有限的創傷。

腦霧:記性變差也與疫症有關?

武漢肺炎疫症踏入第二年,全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部分人連記性都變差,常會丟三忘四或是心不在焉,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現象。由於當中不乏武肺病人,故被視為後遺症之一。但令人在意的是,不少「患者」從未確診,為何也會有此困擾?多名專家作出分析,並提供紓緩方法。

「嬰兒潮」美夢落空,抗疫令人性冷感?

普遍以為,疫下全人類被困家中,閒來無事便只能「做人」,造就一波嬰兒潮。只是任誰也沒想到,居家抗疫令人更忙更累更受壓,很多年青夫妻及單身男女因此性慾大減,對親密行為興趣缺缺。多國出生率再創新低,鬧起了嬰兒荒。如何重拾床第間的熱情,成為兩性關係乃至生育繁殖的難題。

Flycation:到不了目的地的飛機,為何仍有旅客?

全球疫情不穩,未知何時才可出國旅行,為解心癮,有人會到酒店「Staycation」,佯裝自己到外地度假。有澳洲和亞洲航空公司近月更推出「Flycation」原機來回航班,意外地受歡迎。旅客上機飛完一趟,卻不過原地下機,究竟樂趣何在?商業雜誌 Fortune 就專文分析,旅客是抱著甚麼心態參與 Flycation。

解封後的紐約,還會是紐約嗎?

相信沒有哪個城市,比紐約更叫世人憧憬。但武漢肺炎波及美國,令紐約成為疫情最嚴峻之地;全市封鎖抗疫,熱鬧的中央車站也淪為鬼城。一直到月初,紐約才實施首階段重開。人們陸續回到街上,卻發現巴士、地鐵甚少乘客,百老匯、博物館及很多酒店、食肆與商舖持續關門。沒了學生、遊客和上班族,只有反種族主義示威者。解封後的紐約,還是當初的紐約嗎?

【抗疫典範】紐西蘭如何用 10 天「輾平」曲線?

當英美等國仍在掙扎,想把疫情曲線拉平,紐西蘭嚴格「封國」短短 10 天,卻已把曲線「輾平」。全國大幅增加檢測,新增的確診或懷疑感染個案卻連續 3 日減少。週二只錄得 54 宗,比單日康復者 65 名還少,週三更再創新低至 50 宗。紐國的成功告訴世人,想要有效抗疫,目標該是「消除」而非「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