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全面普及令新聞產業劇變,速食報道、公民記者、假消息等應運而生。傳統媒體即使對科技公司又愛又恨,也不得不追求流量以吸引網絡廣告,但現在它們開始遭這些大型平台拋棄。前稱 Twitter 的 X 移除帖文中報道標題、Facebook 把新聞部門的資源轉到別處、Google 近來兩度解僱相關員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老字號,再陷存亡危機。
報道
|共21篇|
以哈戰爭|國際記者無法入境,本地人擔起報道重任
全球密切關注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對戰,但迄今所有國際記者皆被禁止踏足加沙地區,令他們無法提供全面的實地報道,只能主要仰賴巴勒斯坦的內部人士及社交媒體,憂慮影響新聞質素。與此同時,加沙的年輕電影人、攝影師甚至網紅兼任公民記者,透過文字和影像向外界分享戰時生活,填補當地的新聞真空。
陶傑:戰地記者在昨天的中國
長沙會戰的經過,因為有中外記者隨行,留下了珍貴的紀錄。至於今日的中國,上一場戰爭是 1979 年所謂「懲越戰」,有沒有記者跟隨解放軍進入越南、報道真相?一旦爆發台海戰爭,那時中國人和香港特區市民,又會知道多少實情?
要報俄國事實,先得離開俄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與克里姆林宮意見不同的獨立媒體相繼被結業,記者亦被迫逃至海外,包括部分領土位於北極圈以北的挪威。鄰近俄國邊境、總部位於城鎮希爾克內斯(Kirkenes)的網媒 The Barents Observer ,便接收了不少流亡的俄國記者。他們在挪威繼續本業,為在俄讀者報道國內真實情況。
反審查圖書館:守衛資訊自由的網上堡壘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合作機構 3 年前在 Minecraft 遊戲世界創辦「反審查圖書館」(Uncensored Library),使專制政權的公民能夠閱讀受審查的書籍與文章。如今圖書館幾經擴充,月前增建伊朗館,又擴大俄羅斯館館藏,計劃近日亦獲頒美國「皮博迪獎」,以肯定其對公共傳播的貢獻。
普立茲獎背後:美聯社記者的絕處逢生
美聯社 3 名記者在本週榮獲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表揚他們在去年俄軍圍困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之際,作為現場僅餘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為全球報道烏人承受猛烈攻擊的苦況、制衡了俄羅斯的虛假信息,甚至協助開闢人道主義走廊。但要贏得這個報界最高殊榮,除了對紀錄真相的堅持,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迪士尼曾考慮收購,網媒 Vice 上市失敗或破產
全球經濟低迷,不少網絡媒體也面臨經營困境。繼早前美國 BuzzFeed 宣佈關閉新聞部門及裁員後,另一間媒體公司、估值曾高達 57 億美元的 Vice Media,亦有傳可能於未來數週內申請破產重組。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公民記者湧現的同時,也要小心假新聞
過去十年,全球民主退潮,很多本來民主的社會變得專制,同時很多專制國家走向更獨裁。在政府的高壓審查下,新聞業界步入黑暗寒冬。不過,社交媒體普及帶來些許曙光,其中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現,能抗衡由政府和大財團操縱的主流媒體。惟知名傳媒人及作家 James Bloodworth 作出警告,部分公民記者亦會傳遞假新聞。
Moyashi:直播甘迺迪
在 1963 年 11 月 22 日下午,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乘坐開篷車,參與德薩斯州的訪問遊行時,被 2 發子彈分別打中頸部和後腦,到達醫院前已經死亡。甘迺迪的死是突發國際新聞,同時成為美國媒體社會的一個里程碑。
安倍之死:從日本媒體消失的「宗教團體」
日本參議院選舉前夕,安倍晉三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前首相,在拉票活動中槍身亡。雖然兇手山上徹也供述,犯案乃因「母親信教苦了全家」,認為安倍與該宗教關係密切而行刺,但他提及的宗教名稱,卻從全國各大傳媒「消失」,連日報道也對此三緘其口。一些新聞工作者質疑,主流媒體避諱全案的關鍵所在,未為民眾徹底追查真相,大氣電波更是重複「威脅民主社會」等論調,甚至淪為「歌頌安倍」的舞台。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紳士大哥:專做假新聞的英國最受歡迎報紙
這份小報出名喜歡斷章取義搞風搞雨,內容以噱頭行先,講究的是純粹娛樂性。然而它卻在創立至今一直穩守銷量寶座,多年來只偶爾被其他報紙超越,可見大眾的愛好或與信任程度成反比。
【新聞自由】諾獎得主,如何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潘朵拉文件:再次彰顯傳媒監察角色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聯合 150 間國際媒體、逾 600 名記者,調查多達 1,190 萬份秘密文件,並發表報告「潘朵拉文件」(Pandora Papers),揭露全球數百名政商權貴的離岸資產網絡,當中包括現任及前任國家元首,以及逾 130 位億萬富豪。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國記者合作計劃,再次展現傳媒在監察政府的重要角色。
鄭立:現代實用文教學之如何做新聞
現代最常見的實用文是甚麼?其實就是網媒,或者說媒體,因為現時的傳統媒體多數同時兼任網媒。由於媒體需要寫大量內容,所以最好能夠用範本製造出來,在街上、IG 或 FB 看到一些迷因及影片,就將其變成一篇文章。
【記者真空】愈來愈難說的中國故事
面對西方媒體無端指責,「你了解中國嗎?你去過中國嗎?」,驟聽似是有力反駁。當然,今天也有不少外國媒體進駐中國採訪,這些記者又是否了解中國?曾在「金融時報」、「大西洋」雜誌等媒體評論中國時事的 James Thorpe 表示,近十年來,身在中國的外國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偵查新聞的空間愈趨收窄。
在炮火之中:源於戰爭的美聯社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自 2014 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5 月 16 日,以色列的空襲加沙行動摧毀了美聯社所在的大樓,事件震驚全球。美聯社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所通訊社,多年來為世界各地民眾提供第一手資訊,即使在戰場,都可以看到記者團隊的身影。而今年 5 月 22 日,美聯社將迎來 175 周年。
以打擊虛假資訊之名,行打壓報道真相之實
疫症大流行之下,更加泛濫的假新聞不只愚弄人民,更成為不少國家打壓異己的藉口。根據國際新聞協會,在去年 3 月至 10 月,已有 17 國通過打擊「網上虛假資訊」或「假資訊」的新法。但很多條文廣泛而模糊,是非黑白全由政權定斷。報道「損害國家利益」的真相,可反被指為散播謠言,新聞工作者從此失去的,除了自由,更有性命。
廣告如何打擊人道危機新聞?
即使來到 21 世紀,社會比從前富裕,但是我們的世界依然充滿戰亂、饑荒甚至是種族滅絕等人道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傳媒扮演關鍵作用,令資訊流通,向世人揭露真相。傳媒要維持業務,就要倚仗廣告收益,但是通訊社 The New Humanitarian 就報道,很多廣告方程式會自動避過嚴肅、負面的新聞,變相打擊人道危機的報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