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紙媒式微。在 Winsted 這個美國康涅狄格州小鎮,最後一份本地雙週報 Winsted Journal,也在 2017 年因為入不敷出而停刊。惟在該鎮土生土長的現代消費者權益之父 Ralph Nader 相信,居民們仍想手執報紙,閱讀鎮上大小事情。88 歲的他於是自掏腰包,全力協助新聞工作者,在家鄉重辦地區報。
報章
|共11篇|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三)—— 高舉反日旗幟,共產黨掌政後撤離
友邦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剛踏足中國時,曾在 North China Daily News 擔任記者,但很快便重投保險業。稍有成就後,他更搖身一變,在中國經營起報業,成為媒體老闆,並毫不掩飾其反日情緒,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日軍針對,旗下不少夥伴遭到暗殺。
新聞沙漠:失去可靠傳媒是怎樣的世界?
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鄭立:五四運動時,那些人抵制日貨,推廣國貨有成功嗎?
只要翻開民國時期的報章雜誌,都會看到香煙、火柴等商品以國貨運動為行銷策略,五四運動的其中一點就是抵制日貨,與今天香港的「黃色經濟圈」同一套路。
報章拋棄共和黨候選人,選民拋棄了嗎?
假如留意美國新聞,不難發現今屆美國總統大選,大量報章均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背書。如此情況 4 年前大選亦似曾相識:美國 20 大報章裡,無一支持杜林普;多年來不明確表態的「今日美國」其時更表明不支持杜林普。然而,候選人獲多少主流報章加持,似乎未能成為他們最終所獲選票的參考。英國雜誌 Press Gazette 便在大選前,整合及比較過去 40 年美國報章及選民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支持度的差異。
瑞典最大報章因疫得福,創下本世紀最佳業績
近年辦報愈發不易,即使沒有政府打壓,也面臨紙媒式微威脅。但當全球報章在武漢肺炎疫情下,為了持續營運而苦苦掙扎,瑞典最大報章「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反而因疫得福。在疫症大流行之始,網上版訂閱人數急增,令該報創下本世紀最佳業績。
邊瘦身邊轉型:遍體鱗傷的媒體
近年來,Facebook 和 Google 各自承諾出資 3 億美元支持美國新聞出版業。隨著疫情重創經濟,Facebook 表示,將加速向陷入困境的地方報社提供 2,500 萬美元的緊急撥款。但這種魅力攻勢並沒有贏得所有人的支持。
無廣告時代,「紐時」鶴立雞群之道
「蘋果日報」近年屢受政治打壓,再加上疫情導致社會不景氣,報紙及數碼新聞平台缺廣告,連帶讀者訂閱量急降 20 多萬,要借各界名人呼籲社會大眾繼續訂閱,以維持營運。世界各地報章同樣面臨經濟衰退、廣告量銳減的問題,最終似乎要回歸基本步,依賴讀者才能繼續生存。訂閱制頗為成功的「紐約時報」,早就深明此道。
「暴政」作者:這是民主的艱難時刻
不只香港,近年西方亦見網絡充斥假新聞,助長民粹主義崛起。這些都不禁令人憂慮,自由民主制會否「壽終正寢」。著有「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 20 堂課」、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Timothy Snyder 上月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就不諱言道:「這是民主的艱難時刻。」
【印度一國一制】斷網後的新聞「自由」
記者採訪衝突現場,需要甚麼裝備?香港的話,除了攝影器材,護目鏡和防毒面具也是缺一不可。至於在突然被撤銷「一國兩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雖然行裝輕便得多,但除了一張紙一支筆,還得要一架電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