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女傭大部分來自菲律賓和印尼,她們祖國同樣有政治不穩的問題,一個女子放棄家人離鄉別井來香港工作,絕對可以每天愁眉苦臉,但她們好像有自己一套樂天知命的生活方式,開懷大笑的時間更一定比我們多。
在家工作
|共32篇|
在家工作模式,如何打擊曼克頓經濟?
在過去 3 年的疫情,各地政府推出多項社交距離,反而意外地令到在家工作模式普及起來。無論僱主抑或是僱員,部分日子在家工作可能是好事,前者可以節省辦公室資源,後者可以省卻交通時間和費用。不過,專家仍未完全掌握在家工作模式對宏觀經濟的具體影響。在 2 月中,美國「彭博社」就刊登一篇詳盡的數據新聞報道,講述曼克頓過去一年如何因在家工作損失 120 億美元。
從亞馬遜事件,看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
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員工從 5 月起每週最少有 3 日前往辦公室工作,有員工不滿安排,在 Slack 頻道起草内部請願書。事件引起社會對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之討論,也在重新定義何謂「好工作」。
辦公室萎縮,桌椅何去何從?
3 年在家工作,雖然評價有好有壞,既證明部分工作不回公司也能辦妥,也被質疑令員工的自發性下降,但無可否認已經變得普遍。再加上企業大規模裁員潮,滿座的辦公室未必再是常態。人走茶涼,留下張張空凳,二手辦公室傢具市場得以「逆市」發展,迎來回收辦公椅的繁榮時期。
張樂芹:迎接疫後經濟,印尼峇里推出數碼遊牧簽證?
隨著不同地方解封,全球各地旅遊業開始有復甦的跡象,「數碼遊牧民族」這個概念亦必然會乘勢再起。
茶里:在家工作的好與壞
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各自天生的生理時鐘。比如說一部分人習慣早睡早起,早上是他們心情最好、效能最高的時間,所以晚睡晚起對他們來說很痛苦;也有一部分人早上的時候醒不來,晚上的時候集中力卻特別高,因此被稱為「貓頭鷹體質」。
在家工作如何放鬆?做家務
在家工作的漫長日子中,家務不再像以往般是苦差,反而逐漸成為減壓運動。焦慮時暫時擱下工作,稍為整理辦公桌、摺衣服、洗碗或吸塵,可以為上班族提供暫時分心的機會;將物件整理好後,眼前不再凌亂,似乎也更能專注工作。
你家居顏色如何,你工作情緒也必如何?
目前很多人都要在家工作,但又抱怨家中環境不適合辦公,關鍵可能在於家居顏色,有時無印式的素色設計未必是最好,略加黃藍點綴,反而有助我們提振精神,有建築設計師就分享當中的用色心得。
在家工作中,消失的同事互動時光
辦公室同事之間有甚麼互動?茶水間閒聊、切生日蛋糕、下班順道走一段路?在家工作愈趨常見,對不少人來說,除非與工作內容有關,否則也就沒有理由尋找那些原本只會在辦公室出現的同事。但英國廣播公司(BBC)提醒,同事互動是辦公室日常中不起眼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失去互動已產生不同影響。
在家工作也阻不了辦公室戀情
疫情持續肆虐,不少上班族長時間在家工作,職場人際關係似乎變得疏離。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卻有專文指出,同事間見面時間雖然減少,遙距工作仍無阻辦公室戀情萌芽。
【邊一個……】人在辦公室比工作效率更重要
香港人每星期工時中位數為 44 小時,不過,上班族雖然長時間在辦公室,卻並非每分每秒都努力工作,有時甚至處於低工作效率的狀態。但對於上司、老闆甚至部分打工仔而言,重要的是打卡出勤,即使只是在辦公桌前「扮工」,或是要拖著病軀上班,人在似乎比一切重要,BBC 新聞近日就有專文解釋這種職場怪現象。
Airbnb —— 旅遊轉型旅居?
疫症下,在家工作變得普遍,沒有固定工作場所的羈絆,人們居於何處、如何生活、在其他地方逗留多久,似乎變得更靈活。新常態也成了 Airbnb 的改革關鍵,公司行政總裁 Brian Chesky 數月以來一直就「旅行、工作及生活之間界線愈來愈模糊」的趨勢,思考經營策略。
Mo 爸:疫情下,英國與香港的職場文化
在疫情下,世界各地於去年陸續封城,work from home(WFH)及無盡的視像會議,已變成打工仔女的常態。但在不同地方,WFH 的心態及支援亦完全不同。筆者有幸在去年疫情時期回香港工作,再於英國封城期間返回英國工作,感受兩地疫情下的工作文化差異。
法國的房屋問題,答案在於空置寫字樓?
疫下一年,在情況依舊嚴峻的法國,寫字樓甚至是整個商業區猶如無人之境。即使疫情消退,預料在家工作仍是常態,一些專家因而大膽建議,把這些辦公空間改作住宅用途,以緩解城市內部的房屋危機。但要把白領職場變得宜室宜居,真有這麼容易?
WFH 時,不工作就代表懶惰?
在病毒大流行的防疫限制下,不少人會因沒有好好用盡在家每一刻去工作,而覺得自己過度散漫。有學者就認為,人們需要克服這種「在家即偷懶」的錯誤觀念。
【WFH 後遺】真工作,假通勤
Work from home 普及一年,每天通勤的日子漸成過去,但並非人人享受其中。對部分上班族而言,往返公司是職場與居家之間的過渡,如今失去這段時間,反而破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多次封鎖抗疫的歐美地區,「假通勤」因而逐漸盛行,參與者以步行、跑步、踏單車等方式,模仿昔日的上下班路線。看似自找麻煩的舉動,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
居家工作衍生的流行病
據採訪所得,平均而言,每人每日最少使用 9 種數碼工具,例子有電郵、即時通訊、日程表、文件共享、會議程式及密碼管理等。
Moyashi:家與辦公室的距離
2020 年是一場強迫的集體實驗,許多以前無法試、不敢試的策略都試行了,遙距辦公室是其中一樣。不少公司會發現這並沒有很可怕,尤其在通訊技術成熟的環境下,地理距離的阻隔都因為電話、視像會議軟件、雲端儲存服務等而變得稀薄。同一時間,不少人也發現在家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沒有了茶水間的閒聊,或者視像會議時不請自來的小孩與寵物。
科技公司抗疫新潮流:靈活工作間
在家工作大半年,上班族變得「公私難分」,與同儕共事又不及面對面方便,令不少人都想重回辦公室。公司亦各出奇謀,以吸引員工再度出勤。「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不少科技企業採用「靈活工作間」(dynamic workplace),重新配置環境及工時,提高合作性、專注度及安全感。
避疫新招:身處異國,遙距工作
疫症新常態下,辦公室再不是必須,預示著部分工作不再受限於空間或地域。據 BBC 報道,最近一些成功控制疫情的地區,就歡迎外地遙距上班族前來安心避疫,過上限制較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