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太平洋戰爭催生了日本第一部動畫電影 —— 1943 年上映的「桃太郎之海鷲」。以今天的標準,說是電影也只是微型電影,因為片長只有 37 分鐘。真正意義上的「日本首部長篇動畫電影」,需要等到 1945 年,片長 74 分鐘的「桃太郎 海之神兵」。
國家宣傳
|共39篇|
說好土庫曼故事:網紅受壓宣傳祖國之美
中亞國家土庫曼長期採取高壓管治,監控甚至阻擋國民使用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最近有報道指,當局對互聯網的限制「更上一層樓」,傳召多個地區的網紅及博客寫手,「呼籲」他們以其影響力幫忙說好土庫曼故事,宣傳政府致力推動的那套「祖國幸福繁榮」美好描述。若然敬酒不喝,面前放的則會是一大杯罰酒。
【烏克蘭戰爭】以「勇敢」作為國家品牌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夫婦早前登上美國時尚雜誌 Vogue,有人批評他們在人民陷於水深火熱時美化戰爭,但丹佛大學媒體、電影及新聞研究副教授 Nadia Kaneva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提到,烏克蘭是首個在戰爭期間發起國家品牌宣傳活動的國家,並以此作為應對軍事入侵的關鍵策略,目的是爭取實際的軍事、經濟及道德支援。
當香港記者遇上赤柬領袖:大公文匯專訪波爾布特
柬埔寨的人口販賣案件持續受到華文媒體關注。犯罪浪潮背後,自然有一連串結構性因素,例如經濟動盪、制度崩壞等等。其實柬埔寨曾有過繁華歲月,首都金邊更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可是赤色柬埔寨在 1975 年奪取政權後推行極端改革,造成超過 200 萬人死亡。赤柬暴政看似離香港很遠,但其實當年曾有香港記者親訪赤柬領袖波爾布特,並大力歌功頌德。
【烏克蘭戰爭】在外國,為何俄羅斯官媒仍然「可信」?
各社交媒體公司雖已採取措施限制俄羅斯官媒賬戶,防止虛假資訊繼續傳播。但諷刺的是,這些限制只適用於英文專頁及帖文,俄國官媒仍能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語言傳播不實資訊,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眼中的「可信媒體」。
台海心戰:以氣球空投的反蔣傳單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期間,台灣各地電子屏幕同時被黑客入侵,出現「老巫婆竄訪台灣」、「偉大華夏終將統一」等政治口號。回顧半個世紀前,中共亦曾經以空飄氣球方式,向台灣本島散發反蔣傳單,時而動之以情、時而殺氣騰騰,試圖動搖國民黨政府管治。
改語言、改課程、改歷史:烏克蘭淪陷區的俄化教育
烏克蘭遭俄羅斯派兵入侵前,本來約有 423 萬名學生,但戰爭爆發後,多數已經逃至外省及異地,被迫中斷學習或苦於適應新環境。烏國官員更指,俄軍在佔領地區以恐嚇及綁架等手段,沒收歷史教科書、施壓老師以俄語教學,並要求學校改用親俄課程。本是培育夢想和棟樑的校園,淪為抹殺身分及未來的戰場。
俄羅斯勝利日,動態歷史意義
5 月 9 日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紀念 1945 年撃敗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自 1995 年起,每年勝利日莫斯科都會舉行閱兵儀式,如此隆重其事,反映政府對此之重視。然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並沒有每年勝利日閱兵的規定,當日甚至未必是假期。戰勝納粹德國值得紀念,但紀念歷史的方式,總可以隨政治需要而改變。
【烏克蘭戰爭】大清洗捲土重來?俄國學生舉報反戰老師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國內的反戰聲音不絕。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為令異見者噤聲,克里姆林宮沿用蘇聯史太林大清洗方式,鼓吹民間舉報反戰「叛徒」。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俄式洗腦】戰爭政治宣傳,由學童做起
俄羅斯久攻烏克蘭不下,還要面對國內外的反戰浪潮,日益孤立下,普京不只全面鎮壓、頒佈新法嚴懲異議,還選擇向「未來棟樑」下手,強推毫無疑問的愛國主義。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克里姆林宮已將其反烏宣傳擴展到所有年級,連幼稚園學生也受到「洗禮」,學會支持出兵、擁護總統。
【烏克蘭戰爭】何解俄羅斯沉迷製造低質假信息?
因邊境問題拉鋸數月後,俄羅斯在昨日全面入侵烏克蘭。事實上,總統普京早已為合理化侵略行為做好準備,包括在網上發放大量不實照片及影片,將烏克蘭塑造成「侵略者」。即使這些資訊內容極為粗糙,極易被專家及事實查核人員拆穿。但對俄方政權而言,宣傳質素高低並不重要,數量才是王道。
從伊朗神權到黎巴嫩真主黨:專制國度下的電玩文宣戰
在 21 世紀,電玩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媒介,根據統計數字,全球玩家多達 32 億。但在專制國家,可以玩甚麼遊戲、可以玩多久、誰人可以賣遊戲,通通都成為敏感的政治話題。
意識形態教育從娃娃抓起 —— 北韓兒童 MV
北韓近期強烈抵制南韓流行文化。今年 7 月,「勞動新聞」一篇文章更指「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鬥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年輕人即使唱歌跳舞,也要唱出符合時代需要、民族情懷的旋律和節奏,弘揚我們的文化風貌」。專注北韓新聞的 NK News 報道,北韓當局全力消除國內「危險」的外國影響之際,也推出一系列全新青少年名曲 MV,用音樂號召新一代國民擁護國家的意識形態。
向西方進步主義者學習為中國辯護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似欲孤立中國,西方人士的聲援,對中國而言就十分重要。在這環境險峻,各位千萬珍重的今天,不妨向部分西方進步主義者學習如何為中國辯護。
如臂使指的海外黨支部
在中國,「黨領導一切」是常識。而如今,中國因為「走出去」戰略而分佈世界的國營、民營企業、共產黨員,又如何持續接受黨的領導?研究政黨歷史的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師 Daniel Koss 在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發表文章,認為中共已重新發現海外建立黨支部的潛力。
【為何要播?】歌舞片反駁新疆集中營指控
西方社會指控新疆強迫勞動、抵制新疆棉,成為全球關注議題。一向強烈否認迫害維吾爾人的中方,自然通過不同管道嚴厲駁斥,強調「真實的新疆和諧穩定繁榮美好」。強硬反駁之餘,亦不忘軟性手段宣傳。上月 28 日,由新疆黨委宣傳部組織策劃的青春歌舞電影「歌聲的翅膀」隆重獻映,「紐約時報」稱,中國正藉電影,向國內外觀眾推廣觀察新疆的另一個視角。
反軍國主義的先鋒:日本戰前的傾向電影
文化藝術能夠感動人心,可以喚起極大的政治能量。於是,專制政權會千方百計審查作品,同時威迫利誘演藝界和文化界人士表忠。有藝術家會選擇憑良心而行,擇善固執,但有更多文化從業員會選擇委曲求全。在軍國主義的陰霾之下,二戰前的日本就曾有良心導演拍攝「傾向電影」(傾向映画),力陳社會不公。有導演捱過二戰,成為影史中的傳奇。
被國營機構收購以後,波蘭的新聞還有自由嗎?
每當有新聞機構「變天」,或是因政治目的而被收購時,僅有的新聞自由及公民知情權,似乎又再被扼殺一大部分。情況同樣在波蘭發生,當地國營石油公司宣佈收購本由德國企業經營的波蘭媒體集團,集團旗下不乏專長做偵查、獨立報道的報章雜誌,未來能否繼續保持編採自主,成為一大疑慮。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次收購外資媒體行動,讓該國政權向所謂「媒體波蘭化」的目標,又再邁進一步。
「中國成最大贏家」,自信到底從哪裡來?
一個多世紀前,未必有人預計美國會成為超級大國。不過,在一些中國人民心中,則早已預想中國會在本世紀末內成為世界霸主。「紐約時報」報道指,無論在於抗疫抑或政治體制,中國始終偉大光明正確的論述,吸引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部分中國民眾。要理解為何他們堅信「中國崛起,美國衰落」,最好做法就是問問他們「哪裡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