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只是一種情緒整理的方法概念,2019 年甚至 2014 年以來出現了無數的「最後」,結果世界還是繼續運行。不用太悲觀地看待事物的消失,有些東西在消失後才真正地開始,也有東西明明沒有物理地消失卻被徹底遺忘。
回憶
|共39篇|
吳蚊蚊:聖誕快樂 新年快樂
中間空白的時光,突然就沒有香港的聖誕節了,沒想到永遠擁擠的花園街有一天竟成了遺址。那些洋氣浪漫與憧憬,原來是因為裡面的人,不在於那棵樹。因為這個城獨有的活力,才成就了與宗教或回家團聚都無關,卻人人開心的港式聖誕。
呂嘉俊:無論吃幾多隻大閘蟹都填補不到的空缺
朋友祖籍蘇州,先輩避禍才來到香港。他說爺爺常提起年少時在家鄉的日子,正值戰爭內亂,長期饑荒,「慘到餐餐只可以食大閘蟹!」現在聽來有點黑色幽默,甚至當我因此而聯想到香港餐廳有任食大閘蟹的場面,更覺得世界非常荒謬。
書店們:那年盛夏
稍前本地一齣頗受歡迎的電視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當中很多細節都能對應今日香港社會的景況,而劇中人物被強迫參與「遊戲」時作出的反應、抉擇,也令不少觀眾反思自己對當下社會景況的看法和抉擇。以下節錄 3 本書,談一談對思想的控制和鎮壓、對真相的反思。
「黑鏡」成真,平面圖像可轉為 3D 場景
孩子第一次微笑、18 歲生日的情景…… 隨著年紀增長,記憶裡的畫面早已模糊不清,有工程師正在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以 3D 方式重現生活片段,並上傳到 VR 頭戴裝置,讓使用者再體驗一次。
唐明:為何有人要修復一個大半個世紀前的鬧鐘?
千萬個普通家庭的點點滴滴,像拼圖一樣,組合起這一百來年的英國歷史:殖民地、世界戰爭、移民潮、經濟蕭條或者起飛,並不需要宏大敘事,台上主政的大人物,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似乎沒有那樣突出,或者說,他們也希望能減到最低。不需要驚天動地,救萬民於水火,不需要人人開口閉口,都提著他們的名字,即使是邱吉爾。
3D 打印出來的氣味回憶
最近有研究發現,食物的味道能夠增強老年人對過去事件的記憶。透過細味 3D 打印的食物球,50 年前婚禮上吃的烤鯖魚、分娩後在醫院吃士多啤梨的情景立即活現眼前。
吳蚊蚊:大海的孩子
如今過了很多年,裡面的人又要漂洋過海,在他鄉找自己的家。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大海的孩子;天星小輪兩岸的燈火、海旁的雪糕車、木製電車上的海岸風景、城市大樓看出去的海天一色、中文大學宿舍看出去的吐露港、西貢、鯉魚門、長洲的海鮮…… 這些最美的漁港風光,會一直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鴻若遠:比電影更迷人的故事 —— 談論電影的起源
短片就像一段影像的散文,配合著看,雖然你沒有在那個美國小鎮成長,但也會讓你想起,到底當年看「大白鯊」的時候,自己身處哪裡,以及跟誰去看。在串流平台氾濫的年代,雖然我們追逐著最新的美劇或電影,但有時候透過一些講述老電影的新節目,從而回憶一下舊事的美好,也算是新香港的一種風景。
呂嘉俊:米香河粉未成絕響
河粉真是令人又愛又恨!愛它幼滑細薄,不黐不黏,略帶煙韌,入口富米香,用來做魚蛋粉、越式牛肉河、乾炒牛河,各有特色。恨它質素飄忽,有時膠質重、沒米香,厚厚實實。為甚麼河粉會時好時壞?即使是同一間店,同一家粉麵廠,為何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質感和味道呢?
莫坤菱:今生不再的「玻璃之城」
得悉香港導演羅啟銳過身的晚上,我把舖塵的光碟送進播放器,重溫一段段在香港大學或許荒唐但無垠的年月,戲內也側寫了 97 回歸一刻的璀燦煙火,耳邊徐徐響起黎明唱的「今生不再」。燈滅人逝,此生不再是愛情,是電影,也是我城。那場雨,撲毀了煙花,25 年後,雨只有下得更無情。
【圖片故事】珍寶海鮮舫:由告別到永別
珍寶海鮮舫因疫情難再經營,終決定於本月離開香港,據知已有海外運營商接手經營,並會到東南亞進行維修,港人不捨送別,也深信日後或可在他方與之再會。但其離開不足一星期即傳來噩耗,香港仔飲食集團日前證實,海鮮舫於本月 18 日開到南海西沙群島附近水域時遇上風浪,全船入水翻側沉沒,而事發地點水深逾千米,進行打撈工程極為困難,意味著上星期一別或已成永訣。
呂嘉俊:當結婚餐廳變成金舖
我想起不少父母輩中人,總愛說當年結婚擺宴會的酒樓在彌敦道,如今酒樓都結業了,十多年前自由行興起,那地方變成了金舖,一直至今。
【Soul Monday】合攝影與插畫之力,與逝者補拍「全家福」
「父親過身後,連張可供回憶的全家福也沒有。我們家也不是會去影樓拍照,那實在遺憾。」攝影師渡邊力斗年僅 29 歲,卻因早年喪親而常有此感觸,並希望為其他來不及與至愛留影的人,抹去這種悔恨。直至去年,他與相熟插畫家把照片結合繪圖,讓遺屬與缺席一方「補拍」合照,背後契機,是前輩的死訊。
大腦可自動「忘記」傷痛?
人總有不想再想起的事,但大腦又能否控制這些記憶不要再度浮現?近日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個信號,或能抑制不堪回首的記憶。若更深入了解其機制,未來有望找到強迫症、焦慮及抑鬱的新療法。
商場裡的異鄉空間:倫敦的移民博物館
就算在英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移民的人也經常處於夾在中間的狀態,既不能完全遺忘他們的過去,又不能完全去了解和融入當地的文化,但從這次的博物館經歷,我知道海外香港人故事,原來在世界移民史中佔了重要的一頁,而我們每天在異地上演的片段,原來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的維度,和無數的人連結在一起。
曾詩敏:一步一腳印
斷捨離,這陣子朋友一聽到我要搬家,總是這樣說。我想,或者每次生命要我們收拾行囊,就是提醒著我們,是時候整理這一段過去了。好好跟這一段說聲感謝和再見,載著彼此給予過的養分,請下一段多多指教。終於搬進新地區和新居了,志業和夢想的路繼續,未來可期。
吳蚊蚊:我的動物朋友
在娘親還不讓我們養貓狗的年代,每天下課後,看到這些圓滾滾的口袋怪獸們,逐個點名叫喚,心情都會很好。
吳蚊蚊:弄巷裡的咖啡館
轉角的咖啡館不只紀錄了他們自己與許許多多人的生活與成長。當中還包括一個不起眼的旅人;在遠方有個落腳之處。就如店的名字,西班牙文的「家」。
方俊傑:「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 40 年後的舊生會聚會
把「捉鬼敢死隊:魅來世界」當成一齣新片觀看,當然看到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情節太簡單,奸角太無鋪排,笑料太無聊,甚至可以話點解咁似「怪奇物語」。如果,你當成一次舊生會聚會,像重遇失去聯絡 40 年的小學同學,感受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