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威士忌,除了加冰,有人會選擇直接加水。對一些堅持純飲威士忌的人來說,加冰很荒謬,加少量水卻可以接受;在美國,加冰則十分普遍。到底應不應加、加水或加冰、加多少,雖然說最重要的是喝的人喜歡,不過華盛頓州立大學針對 25 款不同威士忌的研究還是指出,若加超過 20% 的水分作稀釋,就會破壞威士忌本身。
味道
|共19篇|
太挑食?試試碗碟換隻色
食物本身色香味俱全,當然會令人食指大動,但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碗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食物吸引力及味道感覺的強烈程度。研究作者更由此看到有助解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的方法,此類患者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碗碟的色彩或會令他們更願意作出嘗試。
呂嘉俊:Molecular Gastronomy(分子美食學)不用來嚇人
Molecular Gastronomy(分子美食學)聽起來遙不可及,其實只不過是 Food Science(食物科學),隨著工業發展,食物科學一直進步並不斷普及,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呂嘉俊: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提起分子料理,大家心裡會覺得尷尬,這課題還需要討論嗎?經過時間考驗,分子料理在飲食界,早成為過氣代名詞。今天沒太多餐廳會標榜自己製作分子料理,識趣的,甚至跟它畫清界線,分子料理好像成為污名,距離我愈遠愈好,但全權否定它之前,不如了解一下,這套料理系統,到底有沒有影響我們的餐飲世界。
3D 打印出來的氣味回憶
最近有研究發現,食物的味道能夠增強老年人對過去事件的記憶。透過細味 3D 打印的食物球,50 年前婚禮上吃的烤鯖魚、分娩後在醫院吃士多啤梨的情景立即活現眼前。
呂嘉俊:柬埔寨貢布胡椒的下落
我們都知道高棉帝國曾經有文化輝煌的一頁,留下燦爛的吳哥窟,而到近代,柬埔寨亦出產到一種味道,能征服世界。如果問各國米芝蓮大廚,世上哪款胡椒味道最佳?相信不少廚師會答:柬埔寨的貢布胡椒(Kampot Peppercorns)。
吳蚊蚊:旅行的味道
人說味道是其中一種最持久的記憶。那麼香港呢,香港又會是甚麼味道呢?
吃得苦中苦,方能更健康?
比起有糖有奶的咖啡,更喜歡黑咖啡?比起香甜牛奶朱古力,更喜歡可可成分更高的黑朱古力?一項新研究顯示,對苦味的喜好早就存在於某些人的基因之中。根據研究作者美國西北大學(NU)費恩伯格醫學院預防醫學副教授 Marilyn Cornelis 的說法,嗜苦的人是幸運的基因贏家,因這種習慣長遠或可促進健康。
寵物加工食品,美味的秘密
準備好新鮮椰菜、南瓜、番茄、雞肉,打算為寵物親自炮製食物。不過牠並不領情,反而想念那天吃的狗糧。你不解,為何看上去乾巴巴、色澤跟牠大便一樣、氣味不怎麼討好的顆粒「食物」,總能魅惑牠的胃口?其實這一切,要由寵物心中的「美味」定義與人類不同,以及寵物食品行業如何研發出牠們想要的氣味與味道說起。
城市的氣味也能保留?
不論是書店、美食街或街巷,都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味道。這不單純是一種氣味,更是人類於空間留下的獨有遺產。然而隨著各地城市化,地方上的文化氣息因人口搬遷而逐漸消失。有見及此,有文化保育工作者嘗試提取屬於不同時代的氣味,作紀錄並永久保存。
Gloria Chung:從氣味分辨一間酒店
氣味牽連回憶,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去過的地方,它的氣味都收在心上。
咖啡新浪潮:恪守無糖無奶規則
對好些人來說,咖啡要加奶加糖,才是咖啡。黑咖啡於他們而言,感覺就像苦茶,但近年咖啡店出現了新浪潮,堅持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只為了令顧客品嚐到咖啡真味。
用口也可以呼吸,但用鼻對大腦更好?
用鼻呼吸不夠順暢時,就直接用口呼吸,簡單不過。但 一項研究初步指出,呼吸是用鼻還是用口,對我們當下的記憶都可能有所影響。
一茄不如一茄,番茄味道大不如前?
也許你也聽過家中的長輩抱怨現時買到的番茄,味道跟以前相比,差太遠了。要煮出茄味濃郁的茄醬,有些廚師會選擇用上罐頭茄膏或罐裝番茄,認為比起只用鮮番茄味道更好。現時新鮮番茄的味道真正有此難堪嗎?
日本的土產文化,造就 Kit Kat 的百變形象
Kit Kat 不是源自於日本,但日本手信中總不免會出現 Kit Kat,只因這種朱古力威化棒到了日本以後,不斷改良成日本風味,至今已出現多達 400 種口味,多變及廣度可以說是超乎想像,且經常加入地方元素,成為足以代表地區的土產。作家 Tejal Rao 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分析日本多變 Kit Kat 的成功之道。
Gloria Chung:一座城市的香氣
對於我來說,一座城市的香氣,往往和食物有關,巴黎是充滿牛油酥餅香,伊斯坦堡是複雜的香料味,地中海城市是海鮮的清新。可是一座城市的香氣(或者臭氣),當然比起食物還多,石屎、森林、博物館,甚至是紅燈區的香氣,都建構著城市的嗅覺地圖。可是嗅覺是最為人忽略的感官,以往人類要打獵生活,非常依賴 primal sense,嗅覺非常重要,因為可以嗅到獵物的所在,如今我們已經不用再靠打獵,因此這種感官愈來愈退化。
商業秘密:味道的幻覺
飲食是僅次於性的多元感知體驗。曾有科學研究聲稱味覺是由位於鼻腔的嗅覺感受體主宰,而味蕾的功能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因此,感冒或呼吸道塞住的時候,味覺會大打折扣。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 Charles Spence 進一步認為,至少一半的飲食體驗,是由視覺、聽覺、觸覺所帶動。他的研究,更將此一理論提升到神經科學的層次。
怎樣防止微波爐叮走食物風味?
每朝返工返學,微波爐早已成為早餐好幫手,貪其方便省時;冷凍食品如燒賣雞翼意粉,幾分鐘內悉數完成加熱。但原來,同樣的冷凍食物,用微波爐比起其他加熱方法處理,更易失去應有的味道。問題出於微波爐以震盪水份子加熱的原理,難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與糖類產生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
如何才懂形容氣味?
如果要你形容氣味,除了香和臭,還能用甚麼字詞表述?人類的嗅覺不怎麼靈敏,因而有些需要用上嗅覺的任務,我們會依靠其他動物幫助,如緝毒犬和搜尋黑松露的豬。視覺上,人類有豐富的語言來形容事物形態和顏色,與命名氣味差一大截。人類學家懷疑這是靈長類大腦,權衡視覺處理能力和嗅覺利益的結果。但最近刊登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些人之所以不精於分辨或描述氣味,是在於這些字詞對於說話者作用大不大。由於氣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重要,結果大多數語言對他們來說都沒有描述氣味的抽象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