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可持續旅遊
|共6篇|
不丹重開國境,向旅客每日徵稅 200 美元
放寬旅客入境是全球趨勢,曾有「最快樂國度」之稱的不丹,上星期亦結束兩年半的鎖國政策。但政府同期修例,每日向入境旅客徵收 200 美元(約 1,560 港元)的可持續發展稅項,未計酒店及食宿費用。有業界埋怨打擊旅遊業復甦,政府則強調稅收用於社區與保育,亦有評論認為是控制旅客流量的必要手段。
度假天堂積分計劃:獎賞負責任消費的旅客
曾經與台灣建立「旅遊氣泡」的太平洋度假天堂帛琉(Palau),上月向國際旅客開關,但為免「報復式旅遊」傷害本土文化與生態,當地即將推出獎賞計劃 Ol’au Palau,讓旅客透過負責任消費儲積分,以積分解鎖獨家的旅遊體驗,為全球首創的可持續旅遊積分獎賞計劃。
人性城市設計:免費酒店?
難波無疑是大阪一個熱門的旅遊購物景點兼住宿地點,但在距離難波只有十數分鐘車程的地區,「布施世界酒店」(Sekai Hotel Fuse)正結合當地社區,為旅客提供民間體驗,嘗試推動主流以外、可持續的旅遊業。
【Soul Monday】外國人遷到日本鄉間,發挖新可能
原本在東京生活的外國旅遊業者,因武肺疫情遷到茨城鄉間生活,經歷令她發現原來日本鄉郊大有發展機會,更重新思考,未來可開發新穎又可持續的旅遊路線。
為何遊客在外地,行為往往會特別差劣?
南澳大學的旅遊管理學家 Freya Higgins-Desbiolles,一直研究超荷旅遊的影響,以及分析旅客的行為成因,並思考社會如何既享受旅遊業帶來的利潤,又能夠減少整個行業對本地社區環境帶來的衝擊。